大学生云报3月29日讯(通讯员 张天一 宋昕阳)当目光引向了历史纵深与传统传承的交汇点。新疆博物馆的文化记忆与汉字年俗展的精神密码,如同两条奔腾的文明支流,在新时代青年的心中激荡起文化自信的澎湃春潮。
丝路华章: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立体画卷
踏入新疆博物馆的瞬间,时空折叠出千年文明的光影。古波斯鎏金银器上跳动的火焰纹饰,与中原织锦中的祥云图案遥相呼应,丝绸之路上商队驼铃的余音仿佛仍在馆内回响。那些保存完好的干尸不仅展现着古代医学智慧,其服饰纹样更印证着东西方审美交融的密码——龟兹乐舞壁画中的箜篌源自波斯,而毛织品上的菱格纹又与楚地漆器暗合。展柜中修复完整的唐代彩绘陶罐,无声诉说着西域工匠对中原器型的创新演绎,每一道釉色都是文明对话的注脚。这座文化熔炉的现代篇章同样令人振奋。展厅里,丝线在木梭间穿梭,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碰撞出新的火花。正如展板上记录的“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新时代的新疆正以兼容并蓄的姿态,将各民族文化碎片拼接成完整的中华文明拼图。
图为实践队员常子璇前往家乡新疆博物馆探寻留影
汉字密码:解码年俗中的文明基因
转站汉字年俗展,“年”字甲骨文里躬身负禾的古人,与展厅中金穗低垂的实物造景形成呼应,农耕文明对土地的眷恋扑面而来。在春联展区,墨香中升腾的文化自觉令人动容:书法大师挥毫泼墨,笔走龙蛇间,“天增岁月人增寿”的传统对仗与“文明焕彩耀新村”的时代新声相映成趣。参观者围在案前,屏息观摩笔锋转折的力道,轻抚纸上未干的墨迹,传统技艺的温度在人与人之间悄然传递。
图为实践队员宋昕阳接受新疆电视台采访,积极传播传承非遗重要性
年画展区上演着南北风情的对话:杨柳青年画中的侍女衣袂飘飘,杨家埠门神的目光炯炯如炬。一幅《连年有余》引得众人驻足,胖娃娃怀抱鲤鱼的憨态,莲花绽放的清雅,在匠人笔下凝结成跨越时空的吉祥符号。老师傅现场演示套色木版印刷,朱砂、石绿在宣纸上层层晕染,年轻学子们接过雕版亲手拓印,古老的祝福在他们手中获得新生。
图为实践队员宋昕阳参观掐丝珐琅互动区留影
薪火相传:青春与文明的双向奔赴
两场文化实践犹如镜鉴,映照出文明传承的永恒课题。新疆博物馆里,青年志愿者用生动的方言为乡亲们讲解佉卢文契约;年俗展上,少年儿童踮脚辨认灯谜中的篆书异体字。这些鲜活的场景揭示:文化传承不是冰冷的学术课题,而是代际之间温暖的手把手相授,是古老智慧与年轻生命的拥抱。
当众人在龟兹壁画前临摹飞天衣带,在年画作坊里学习矿物颜料调配,实践的深意愈发清晰:当代青年既是文明火种的传递者,更是文化基因的激活者。从西域大漠到中原沃土,从丝绸之路到市井街巷,这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正由当代青年用双手续写新的篇章。正如展厅结束语所述:“每一次对历史的回望,都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在技艺与情感的交融里,执青春之笔,在中华文明的长卷上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注解。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天一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