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大学生探寻菌袋资源化再生路径,织就绿色农业经纬发展

发布时间:2025-03-15 14:47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熊天亮   阅读 5.2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现代农业蓬勃发展中,菌袋废弃衍生的环境隐忧与资源困局亟待破题。本团队立足牡丹江菌业基地,以实地调研与数据解析为刃,探寻菌袋资源化再生路径,志在织就绿色农业经纬。成员各展所长,师承专业匠心,共绘生态循环新图景。

· 项目背景 ·

    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食用菌产业的蓬勃兴起,菌种袋作为食用菌培养过程中的关键耗材,其使用量急剧增加。菌种袋主要由聚乙烯(PE)或聚丙烯(PP)等塑料材料制成,在使用后往往被视为农业废弃物,大量堆积不仅占用土地资源,还可能因不当处理导致环境污染,如土壤污染和水体污染。此外,这些废弃的菌种袋中含有未完全利用的有机物质和可能的微生物残留,具有一定的资源价值。因此,探索菌种袋这一特殊农业垃圾的回收利用途径,对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减少环境污染、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 调研及实践方案 ·

1. 联系实践地点: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东宁市万路沟村菌业基地取得联系,获得实地调研许可,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

2. 线上搜集资料:通过学术数据库、权威网站、行业报告等线上渠道,广泛收集与菌种袋回收相关的信息,全面了解研究现状与趋势。

3. 制作并发布问卷:基于前期资料整理,设计科学合理的调查问卷,通过线上平台、社交媒体等渠道发布,广泛收集数据。

4. 走访、实施考察:深入菌业基地,与相关人员进行面对面交流、实地观察,获取一手资料,确保调研数据真实可靠

5. 整理数据提出方案:对问卷和走访收集的数据进行汇总、清洗、分析,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挖掘数据价值,进而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或建议。

6. 个人心得体会:参与实践的成员分享实践过程中的收获、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从个人角度深化心得体会。

7. 总结实践报告:整合调研数据、分析结果、解决方案及个人心得,撰写详细的实践报告,为本次调查实践画上圆满句号。

· 项目指导老师介绍 ·

 苏美英男 

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2023级本科生辅导员,院党建办公室指导老师。

东北农业大学讲师,硕、博导。学科领域: 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方向: 马铃薯遗传育种

· 团队成员介绍 ·

 高嘉莹——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2023级本科生,团队负责人。负责本次社会实践的整体统筹和协调组织,明确本次社会实践的主要思路。   

刘永太——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2023级本科生,团队安全员。负责团队的后勤保障、安全保障与财务管理。   

蒋思燚——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2023级本科生,团队成员。负责对接相实践地相关负责人、联系采访对象、确定实践地点。   

郑雲铭——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2023级本科生,团队成员负责在实践期间的视频和照片的拍摄。  

邢婉群——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2023级本科生,团队成员负责PPT、海报、演讲稿,推文等制作工作。  

王诗惠——东北农业大学经管学院2023级本科生,团队成员。负责调查问卷的制作、发放与回收。  

熊天亮——东北农业大学植保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团队成员。负责调查问卷中数据和照片的审核、汇总并整理。   

姜雨含——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2023级本科生,团队成员负责实践过程中的材料编辑,文案写作,记录采访过程,总结成文。  

崔诗哲——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2023级本科生,团队成员对团队成员心得体会进行收集,并汇总整理得出总结报告。


· 结语 ·


 青山不语,自有春风化雨;菌袋无言,终成沃土新章。此番探索虽微如萤火,然循科学之道,践匠者之心,终将星火燎原,为白山黑水间奏响生态与产业的和鸣清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熊天亮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11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