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无言,诗韵长存——探寻桂林石刻的文化密码

发布时间:2025-02-25 18:00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李丽琦   阅读 2.1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2月25日讯(通讯员 李丽琦)冬日的桂林,寒风微凛,却掩不住山水的灵秀与历史的厚重。在这片被誉为“山水甲天下”的土地上,广西师范大学“语说石韵实践团”于2025年1月10日踏上了探寻桂林石刻诗歌文化的旅程。他们的目的地,是位于桂林市七星区龙隐路的桂海碑林博物馆。这里,石刻无言,却以千年的沉默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文化的辉煌。

初入碑林:与历史的对话

桂海碑林,隐匿于桂林山水的怀抱中,仿佛一位沉默的智者,静静地守护着千年的文化密码。团队成员踏入这片石刻的殿堂,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古代文人墨客展开了一场无声的对话。碑林中的每一块石刻,都是一段历史的缩影。团队成员驻足于一块块石碑前,凝视着那些历经风雨却依然清晰的文字。石刻上的诗歌,或豪放,或婉约,字里行间流淌着古人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与眷恋。团队成员轻轻抚摸着石刻的表面,感受着那冰冷的石头下蕴藏的温度——那是历史的温度,是文化的温度。

石刻诗歌:山水间的诗意栖居

在桂海碑林,石刻诗歌是当之无愧的主角。团队成员在讲解员的引导下,逐一解读了石刻上的诗歌内容。这些诗歌,有的描绘了桂林山水的壮丽景色,有的抒发了文人墨客的豪情壮志,有的则记录了历史的重大事件。在一块刻有《漓江秋月》的石碑前,团队成员久久驻足。诗歌中写道:“漓江水碧山如黛,秋月皎皎照古今。”团队成员仿佛看到了千年前的漓江,江水清澈,山峦如黛,秋月高悬,映照着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这一刻,石刻不再是冰冷的石头,而是承载着诗意与情感的载体。

深度访谈:倾听历史的回声

在实地考察的同时,团队成员还与讲解员、游客和市民进行了深度访谈,倾听他们对桂林石刻文化的理解与感悟。讲解员对桂林石刻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她告诉团队成员,每一块石刻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有的关于历史,有的关于文化,有的关于人性。她说:“石刻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默默记录着这片土地的变迁。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更多人了解这些故事。”一位来自外地的游客在参观完碑林后,感慨道:“这些石刻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每一块石刻都是一首诗,每一首诗都是一段历史。这样的文化,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珍惜和传承。”一位当地市民告诉团队成员,他从小就在桂林长大,对石刻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说:“这些石刻是我们桂林人的骄傲。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我们文化的根。”

实地拍摄:定格历史的瞬间

为了更好地记录和传播桂林石刻文化,团队成员在调研期间进行了大量的实地拍摄工作。他们用镜头捕捉石刻的每一个细节,记录下那些历经千年却依然清晰的字迹。在拍摄过程中,团队成员发现,石刻上的文字虽然历经风雨,却依然清晰可见。这些文字,仿佛在诉说着千年前的故事,让人不禁感叹历史的伟大与文化的永恒。

调研反思:文化传承的使命

通过实地调研,团队成员对桂林石刻诗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们不仅感受到了石刻文化的艺术魅力,还认识到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团队成员表示,此次调研让他们意识到,桂林石刻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研学价值和传播潜力。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石刻无言,诗韵长存。广西师范大学“语说石韵实践团”通过实地调研桂海碑林博物馆,深入了解了桂林石刻诗歌文化的魅力。他们的实践行动,不仅为文化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全民全域研学背景下的文化传播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未来,团队将继续探索桂林石刻文化的传播路径,为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与创新性传播贡献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丽琦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78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