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学子返家乡:探寻宁津县蟋蟀文化密码

发布时间:2025-02-25 12:28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张昊男   阅读 1.2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返家乡

在2025年的寒假期间,青岛大学外语学院“蟀侦实践团”的成员张昊男、刘石龙、孙志鹏,深入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开展以“侦寻‘中华蟋蟀第一县’的产业密码与文化魅力”为主题的返家乡社会实践。通过实地调研蟋蟀产业链、探访文化场馆、对话从业者,团队致力于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为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注入青年力量。

探秘文博馆:千年蟋蟀文化的科学与人文画卷

步入宁津县文化艺术中心的“蟋蟀文博馆”,一块“中华蟋蟀文化第一馆”的牌匾格外醒目。这座被吉尼斯认证为世界最大的蟋蟀文化场馆,以丰富的展品串联起科学与人文的双重脉络。团队成员观察到,馆内陈列着数百件蟋蟀标本,从常见的“黑头将军”到稀有的“金翅大王”,每一只标本旁都附有详细的生物学特性说明。

图为蟋蟀文博馆内的蟋蟀标本

“蟋蟀在宁津方言中叫‘蛐蛐’,明清时期曾是宫廷贡品。”文博馆讲解员指着一幅清代斗蟋场景的木雕介绍道。展馆还通过多媒体技术还原了传统斗蟋场景:秋日田间,蟋蟀振翅鸣叫,农民围坐观战,画面中穿插着斗蟋规则与农耕习俗的解说。团队成员孙志鹏感慨:“蟋蟀不仅是娱乐载体,更是农耕智慧的缩影。” 

图为馆内木雕模拟的斗蛐蛐场景

对话从业者:传统手艺的坚守与转型

在尤集社区的“中华文化蟋蟀城”,团队见到了蟋蟀罐制作匠人张女士。她的家中堆满未上色的陶罐模具,其中一款仿明代官窑的蟋蟀罐尤为精美。“制作一个罐子需要选土、塑形、阴干、烧制等十几道工序,现在年轻人不愿学,手艺传承难。”张女士坦言。 

图为张女士家中的未上色的蟋蟀陶罐

然而,危机中也蕴藏转机。张女士打开手机展示她的网店页面:“这两年线下销量下滑,但通过直播卖货,订单反而多了。”她表示,线上平台不仅拓宽了客源,还吸引了一些年轻收藏爱好者。团队成员刘石龙记录下这一细节:“传统产业嫁接新技术,或许能打开更广阔的市场。” 

产业调研:从田间到国际市场的“小虫”经济 

宁津蟋蟀以体型健硕、骁勇善斗闻名,每年秋季吸引全国玩家前来“选将”。团队走访了当地蟋蟀养殖户王先生,他的大棚内摆放着数百个陶罐,每只蟋蟀均有独立“居所”。“选虫要看头型、牙口、翅纹,经验比机器更靠谱。”王先生一边投喂特制饲料一边介绍。 

图为尤集社区的中华文化蟋蟀城外景

但传统养殖模式也面临挑战。“育种依赖人工筛选,效率低且品质不稳定。”团队成员张昊男提出设想,“如果引入AI技术建立基因数据库,这个实现难度大,而且太长远,但或许能提升育种科学性。”

此外,蟋蟀产业链还衍生出饲料、虫罐、赛事服务等配套产业。一家蟋蟀用具网店店主透露,其产品通过跨境物流远销东南亚,“一只顶级战蟋身价过万,国际市场潜力巨大。”

青年视角:非遗活化的破局之路

调研中,团队发现宁津蟋蟀文化面临受众老龄化、传播形式单一等问题。一位年过七旬的蟋蟀玩家感叹:“现在的孩子更爱刷手机,嫌斗蟋太‘土’。”对此,团队提出多项建议:开发蟋蟀主题文创IP、推动“非遗进校园”、利用短视频直播赛事等,以吸引年轻群体。  

结语

七天实践,团队足迹遍布文博馆、农户作坊、商业街区。青岛大学外语学院“蟀侦实践团”用青年视角为传统民俗的活化提供新思路,也见证了一条“小虫”撬动乡村振兴的独特路径。团队成员们一致认为:“文化根脉需坚守,但只有拥抱时代,才能让千年传统‘鸣’出新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昊男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2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