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2月10日讯(通讯员 杨玉玲 ) 2月8日, 龙岩学院“客家之源,万里寻踪”社会实践团队 小组成员抵达了永定客家博览园,深入探究客家文化的起源、发展与变化,体会客家祖先的智慧与勤劳 。
(一)解锁土楼密码 领略客家文化
实践队员首先参观了福建土楼博物馆,博物馆内收藏着大量永定客家文化的珍贵文物和历史资料。据实践队员了解,目前,永定县内现存的土楼数量超过2万座,被誉为“土楼之乡”。这些土楼不仅历史悠久、数量庞大,而且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客家文化的瑰宝。
图1 永定县高头乡高北土楼群 郑智刚供图
(二)传承客家文化 体验非遗技艺
实践队员学习了与闽西客家生活有关的市级非遗项目。首先是锡器制作技艺,四堡锡器作为一种美术工艺,在制作技艺的雕花、刻字与装饰阶段,表现出了极高的雕刻工艺和美术价值,也在客家文化的传承中起着重要作用。接着,实践队员学习了副榜炉的制作技艺,其制作工序复杂,须经过选泥、晒泥、筛灰、练泥、车坯、煅烧等几十道工序,据实践队员了解,“副榜炉”一般用于烧水、煲汤、煮药等,是客家特色人文的体现。
图2 市级非遗--锡器制作技艺 郑智刚供图
图3 市级非遗--副榜炉制作技艺 郑智刚供图
(三)探寻客家民俗,赓续客家文脉
历经历史长河的洗礼,客家人孕育出诸多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实践队队员也对龙岩永定的民俗活动进行了深入了解。据悉,永定县的湖坑作大福是一场盛大的祈福活动,村民们借此祈求国家安宁、粮食满仓,实践队员们也从中充分感受到客家人的守福精神和创福情怀。
图4 永定湖坑作大福 郑智刚供图
(四)体验客家武术,感悟民族精神
长期的纷乱以致客家人的发展历史,基本上是由抗争、武装战事交织而成。因此,客家人习武的风尚,很大程度是由生存环境及剧烈的社会动荡催生出来的。经实践队员调查了解,客家功夫也是中国南方武术系统中极具代表性,同时又独树一格的重要组成部份。
图5:客家人习武场面 郑智刚供图
(五)以“涯”为钥,探索客家奥秘
实践队员也对客家人的精神文字“涯”展开了深入研究。客家人的特色文字“涯”,原是“亻厓”,因生僻字原因改作“涯”,在客家话中是“我”的代称,也指代客家人、客家话,显示出客家人的乡土文化意识。语言是桥梁,“涯”字的存在让星散天涯的客家人一次又一次的重逢,如今遍及海内外的客家人,即是由无数个“涯”字组成的。
图6 客家人的精神文字:涯 郑智刚供图
此次社会实践,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实践队员们穿梭于历史的长廊,聆听博物馆内每一件展品背后的动人故事,体验客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龙岩学院“客家之源,万里寻踪”社会实践团队将带着这份热爱与责任,继续探索客家文化的发展,向更多人讲述客家故事,让客家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续写属于它的辉煌篇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玉玲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