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吴玉凤 陈梦瑶 张巍 何文平 王泽桂灵 徐欣宇)文化传承逢新时,使命担当正青春。为推动传统民间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广西师范大学“桂影流韵·纸狮承辉”实践团于1月9日至1月12日前往桂林市灵川县,以“探索‘灵’狮文化密码,赋能非遗技艺传承”为主题,开展了为期四天的寒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见证民间技艺在新时代的保护与传承之路。
大圩博物馆里“晒”出新道路:非遗文化的数字化记录、保护
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之下,团队一行人首先来到大圩古镇博物馆进行灵川纸塑狮头技艺的历史背景调研,以便更好地挖掘这项民间技艺的历史传承脉络和文化精神谱系。大圩古镇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热情向团队成员介绍灵川县舞狮的民俗传统,他们提到灵川的舞狮活动主要是为了庆祝佳节喜事,而当地的舞狮所用的狮子头的材质跟常见的醒狮不同,是用专门的纸片在膜具上一层层糊起来然后进行绘制的。
作为一支具备专业素养的实践队,团队成员注意到在大圩博物馆的一楼陈设着大型的电子屏幕,而屏幕上正在播放着灵川非遗传承的故事合集。“通过数字化的形式对大圩古镇的历史文化进行记录和保护,能够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去了解那些遗落在民间的文化。”团队成员向工作人员分享了参观博物馆之后的真实感受和想法。
舞狮坊里“卷”出新赛道:精益求精地追求艺术的极致表达
随后,为了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纸塑狮头的制作过程和艺术特色,团队成员前往舞狮坊进行参观和学习。据了解,周师傅是灵川纸塑狮头技艺的第九代传承人,对于制作纸塑狮头有着独到的心得和体会。周师傅不仅热情地向团队成员介绍了上色、制模、挥金和上色等步骤,而且与团队成员交流了传承面临的现实挑战。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工。”周师傅认真地向团队成员解释,“好的工艺自然是打磨出来的。”面对供不应求的纸塑狮子头订单,周师傅依旧坚持着纯手工制作的初心和情怀,用一颗质朴的匠心去打磨好每一只独一无二的狮头。
通过这次的寒假“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不仅在真实感人的文化细节中感受到民间工匠对于文化传承的热爱和责任,而且提高了利用专业知识去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问题。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何文平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