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非接触性毒品犯罪,共筑社会安全防线

发布时间:2025-02-04 22:30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任义 穆胤翰 马裕玺   阅读 8.8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2月4日讯(通讯员 任义 穆胤翰 马裕玺)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力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的进程中,非接触性毒品犯罪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悄然滋生,犹如隐匿在暗处的毒瘤,不仅严重威胁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还对传统禁毒工作发起了严峻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有言:“禁毒工作事关国家安危、民族兴衰、人民福祉”。在此背景下,西南政法大学的社安洞察小组积极响应号召,深入重庆未成年教育矫治所,开展实践调研活动,旨在从法律制度、戒毒方法、社会监管等多维度探寻应对非接触性毒品犯罪的有效策略。

调研期间,小组成员与重庆未成年教育矫治所的陈西红警官展开了深入交流。从 “染毒缘由何处起” 这一关键问题切入,双方探讨了导致未成年人染毒的复杂因素。陈西红警官指出,家庭关系的不和谐、父母关爱的缺失以及不良社交环境的影响,使得未成年人极易成为毒品的受害者。部分家庭中,父母长期争吵或对孩子疏于管教,孩子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容易在毒品的诱惑中寻求慰藉;而在社交圈子里,同伴压力也可能促使青少年为融入群体而尝试吸毒。这一系列现象警示全社会,禁毒工作需从家庭和社会环境根源抓起,人人都应秉持对毒品 “零容忍” 的态度。

图为未戒所陈西红警官为调研小组成员答疑解惑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毒品犯罪手段不断翻新。在 “技异更迁毒态异” 环节,穆胤翰同学结合自身对互联网和虚拟货币的了解,与陈西红警官深入探讨了新时代毒品的传播方式。如今,毒品的伪装愈发隐蔽,“邮票”“奶茶” 等常见物品都可能成为毒品的载体。同时,互联网和虚拟货币为毒品交易提供了新途径,贩毒团伙借助伪造的虚拟身份诱导他人吸毒,利用虚拟货币进行毒品买卖,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此类犯罪的追踪和侦破难度极大。面对这一现状,调研小组成员深刻意识到打击新型毒品犯罪迫在眉睫。尽管非接触性毒品犯罪来势汹汹,但戒毒工作也在与时俱进。陈西红警官介绍,重庆在戒毒方法和技术上不断创新,推行 “强制戒毒为主,自愿和社区为两翼” 的模式,充分发挥地缘优势,紧密掌控社区康复人员的戒毒进程。此外,对自愿戒毒人员提供免费服务且不录入档案的政策,吸引了众多隐藏的吸毒人员主动寻求帮助。在技术层面,公安机关利用网络跟踪手段,有效预防戒毒人员复吸和二次传播;戒毒所也积极引入传统中药、高科技束缚椅、新型心理辅导等多元化戒毒手段,为戒毒工作注入新动力。

然而,当前禁毒工作仍面临法律层面的困境。现行禁毒法自 2008 年修订以来,已难以适应毒品犯罪的新变化。新型毒品不断涌现,却无法及时被纳入法律定罪范畴;同时,在保护青少年的法律框架下,未成年吸毒人员的强制戒毒工作在实践中遭遇诸多阻碍。重庆市渝北未戒所作为重庆唯一一所未成年强制戒毒场所,所内未成年人数量极少,大量未成年吸毒人员仍在社会上流动,这无疑对社会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针对这些问题,调研小组与陈西红警官共同研讨应对策略。在法律完善方面,建议细化针对非接触性毒品犯罪的法律条款,明确定罪量刑标准,增强法律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物流监管上,督促物流企业严格落实实名收寄、收寄验视、过机安检 “三项制度”,加强从业人员禁毒培训;网络监管领域,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测,严厉打击涉毒信息传播和毒品交易;社会监管层面,重点关注有吸毒史和涉毒风险人员,建立完善信息档案,定期回访检测,帮助其彻底戒除毒瘾,防止重新犯罪。“宣传广泛防犯意” 是本次调研活动的重要一环。调研小组成员深刻认识到,抵制非接触性毒品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网络和物流在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可能成为毒品传播的渠道。因此,大家应时刻保持警惕,拒绝网络涉毒信息,严查可疑包裹,共同筑牢生活的安全防线。

图为西南政法大学“社安洞察.非接触性犯罪研究”小组与陈西红同志合影

此次实践调研活动,西南政法大学社安洞察小组深入基层,直面非接触性毒品犯罪难题,通过与一线工作者的交流合作,获取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后续,小组将结合调研情况撰写详细报告,为禁毒工作建言献策,助力打造无毒社会,在建设平安中国的征程中贡献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马裕玺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25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