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饶钹话古今,雅韵寻风实践队循着曲艺足迹,踏遍榕城街巷,探寻福州评话这一方文化瑰宝。一路走来,古韵新声交织,传统与创新共舞,演绎着这门非遗艺术的别样风采。
春风化雨 传习所访艺
1月20日上午,实践队来到福州伬艺传习所,走进这座承载着评话传承的殿堂。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队员们翻阅着珍贵的历史档案,系统学习了评话传承的发展历程、发声方式和评讲技法。从讲解员的口中,实践队成员们了解到评话艺术传承之路的艰辛和一代代传承人做出的不懈努力:从最初艺人走村串巷,到如今正规院团化的管理体制;从单纯的师徒口传心授,到如今系统化的培养体系,历史见证了评话的拨云见日。在资料室里,队员们近距离观看一本本陈旧的评话剧本,从早期的《李寄斩蛇》等传统剧目,到近年来融入现代元素的新创作品,展现了这门艺术与时俱进的发展轨迹。
图为队员参观展览
师承有道 名家对话
下午,实践队有幸邀请到市级传承人陈峰老师,对她进行采访,深入学习福州评话的语言知识。陈峰老师以"福州话是承载传统曲艺的大船"为喻,道出评话与方言的血脉相连。从“序头”到“诉牌”,从"泪嗓"到"高腔",一一为队员们解析评话艺术的精妙所在。谈及传承创新,陈峰老师神采飞扬:"传统如根,创新似叶,二者相辅相成,方能枝繁叶茂。"她主张在守护传统精髓的同时,也要与时俱进,让这门古老艺术焕发新的生机。这番谈话如同清泉入心,让队员们对评话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感悟。
图为成员与老师的合照
岁月留痕 林浦探幽
1月20日,实践队成员们带着满腔热情和知识来到闽派建筑艺术的一颗璀璨明珠——林浦古戏台。飞檐斗拱间镌刻着岁月的痕迹,雕梁画栋中流淌着文化的血脉,队员们细细品味其建筑之美,探寻其历史渊源。在这里,他们了解到古戏台不仅是一处表演场所,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纽带。戏台前的老樟树枝繁叶茂,见证了无数艺人在此载歌载舞,传承文脉。几位上了年纪的村民驻足戏台前,向队员们讲述着他们记忆中的评话故事,那些往事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日。
图为戏台
而后,实践队成员们参观了评话表演,并对表演人员进行简要采访,了解到福州评话从古至今都是师徒传承,但是会先统一经过系统学习再进行分流,而政府也十分支持这项非遗的发展,创立了相关公众号和视频进行宣传。
此番寻访实践,让队员们深切体会到:传统艺术的传承,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专业院校的桃李满园,到基层群众的热情拥护;从传统表演的一丝不苟,到创新发展的破茧化蝶,福州评话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时代潮头。诚如陈峰老师所言:“但使书声不断绝,宁教我辈寂寥寥。”在这个寒冬,雅韵寻风实践队的成员们以实际行动,记录着福州评话的传承现状,见证着这门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的勃勃生机。愿这份文化瑰宝,在传承创新中继续绽放异彩,为榕城锦上添花。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陈昶阳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