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2月1日讯(通讯员 连静怡)2025年寒假期间,莆田学院与你“乡”遇实践队踏上了前往莆田市南日岛的“三下乡”社会实践之旅。实践队成员们深入这座海岛,在国鲍荟研学中心与浮叶村闽南文化馆开启了一段意义非凡的海洋文化学习与探索之旅。
实践队走进国鲍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南日岛调研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国鲍荟研学中心作为南日岛鲍鱼产业发展的重要展示窗口,承载着丰富的内涵。国鲍荟研学中心于2022年11正式开馆,该研学中心的建立有助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打响“南日鲍”品牌。从海洋大国迈向海洋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指出“要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指示为南日岛鲍鱼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图为你“乡”遇实践队在南日岛“国鲍荟”研学中心合影 林榕城摄
通过与莆田市南日海洋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亚威的对话,实践队成员了解到了南日鲍的养殖特性以及诸多技术细节。曾经,南日岛的鲍鱼养殖面临着技术落后、市场不稳定等诸多难题。当地政府积极引导渔民转变养殖模式,加大科技投入,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如今,南日岛的鲍鱼养殖已形成规模化、产业化,不仅提高了鲍鱼的产量和质量,还通过深加工、品牌建设等手段,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让渔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践队成员们认真聆听,看到了理论指导实践所带来的巨大成效。
图为陈亚威正在向实践队师生介绍南日岛鲍鱼产业相关信息 林榕城摄
浮叶村闽南文化馆,在这,实践队体验到由海洋文化衍生出的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的传统春节习俗。大约在清朝初年,闽南惠安一带的渔民入驻浮叶村,形成一个独特的村落,是莆田的“闽南村”,被视为莆田的“少数民族”。村民说闽南话,穿惠女装,至今保留着惠安移民的风情。为展示乡村文化的独特性,推动南日岛文旅产业发展,闽南文化馆应运而生。
文化馆面朝大海,与石林、村庄相邻,围绕“山—海—田”凸显浮叶村与海共生的特色,整体风格简约朴素,与周边环境完美融合。馆内设有历史展厅、民俗艺术展厅、图书驿站等多个功能区域,从语言、信仰、道德、伦理到建筑、器物、工艺等多方面展示闽南(惠安)渔家独特的历史与文化。
图为文化馆中的地方谚语展示 沈丹丹摄
在这里,队员们了解到了古村落丰富的民俗文化。正月十八,浮叶村别具风情的元宵节,抬轿冲海的独特习俗传承百年,用踏浪逐海的方式表达对大自然的亲和与崇敬。这是一场人与风浪的抗争,与风浪比速度,比力气,比神勇;这也是一场人与神祇的合作,共同祈求众生安宁,风调雨顺。此外,绕山绕海巡村、“送灯”的元宵习俗,“冬至暝”“九重阳”“清明龟”“挂纸”等祭祀习俗,“过生日”“送顺风”“搓圆花”“分炝饭”等独特风俗。这些贯穿了历史长河的民俗活动,书写了南日岛民的生活日志,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文化馆收集村中流传的谚语、歌谣、故事与传说。馆内一角,一艘制作精良的缩小版木帆船吸引了实践队的驻足。岛上渔民曾赖以生存的工具——木帆船,其制作技艺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南日岛浮叶村的木帆船制造技艺沿袭了古代民间传统木帆船的制造工艺,运用杉木、樟木、松柏等优质木材进行打造,其中杉木用作舵,硬木则制成橹。木帆船分为小帆船(又称舢板)、中帆船和大帆船等类型。这些木帆船的外形宛如一条巨大的鲸鱼,头部尖锐,船身宽阔,尾部方正,这样的设计遵循了仿生学的科学原理,有利于海上航行。在无风或风力微弱时,便摇动橹来推动船只前进;而风力强劲时,则升起帆布,利用风力驱动帆船,乘风破浪地前行。
图为实践队员正在浮叶村闽南文化馆学习 林榕城摄
此次南日岛之行,实践队成员不仅体会到海洋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还深刻认识到了国家政策对于地方产业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同时,他们也决心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自身能力,未来用实际行动助力海洋经济发展,推动海洋文化的传播,让更多人了解海洋的魅力与价值,为海洋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叶舒怡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