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指示精神,华北电力大学法政系“法援乡民·爱暖乡村”社会实践团,于2025年1月11日深入雄安新区定安社区,开展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党员采访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倾听老党员们扎根基层、奉献家国的故事,激励广大党员、团员青年在实践中拓宽视野、增长才干,厚植爱国情怀,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持续闪耀光芒。
赵秀英:42载党龄,永不褪色的为民情怀
赵秀英,一位拥有42年党龄的退休老党员,虽已告别工作岗位,却从未放下那颗为人民服务的心。她用一生践行着入党誓言,成为身边人心中温暖而明亮的光。
曾经作为村医,赵秀英深知基层医疗保障对村民的重要性。她不辞辛劳地为每一位村民建立健康档案,档案中的每一个数据、每一项记录,都凝聚着她对村民健康的深切关怀。新冠疫情期间,信息相对闭塞的大阳村村民陷入恐惧与不安。赵秀英毫不犹豫,第一时间挺身而出。她挨家挨户走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普及医疗知识,详细讲解疫情危害,努力驱散村民心中的阴霾。春节期间,她坚守岗位,及时、准确地向上级汇报情况。当时村里仅有她一名村医,可她凭借顽强的意志和高度的责任感,独自扛起守护全村人健康的重任。面对疫情,她目光坚定地表示,自己从事这份工作,在需要的时候必须挺身而出,而且自己经历过非典,有一定应对经验。
图:实践团成员采访赵秀英奶奶
疫情防控期间,赵秀英还主动担任志愿者。她穿梭在村落间,为村民送去生活物资,保障大家的基本生活需求。在核酸检测现场,她忙碌不停,认真维持秩序、指导居民扫码。寒冬清晨,天还未亮,她就冒着严寒到达检测点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只为尽快为村民进行核酸检测,守护村民生命安全。
退休后的赵秀英主动担任楼门长,却坚决拒绝社区给予的报酬。无论是门窗损坏需要维修,还是电动车堵住电梯影响通行,只要居民求助,她都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为解决居民的困扰,即便忙碌到凌晨一点多,她也毫无怨言,始终以积极的态度为居民排忧解难。她就像社区里的大家长,用爱与责任,让邻里间充满温暖。
图:实践团成员与赵秀英奶奶合照
王殿泉:扎根基层数十载,实干担当写春秋
王殿泉,是一位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的老党员,他的人生经历丰富而充实。1974年高中毕业,1978年在华北农业大学进修一年,这段学习经历为他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毕业后,王殿泉回到村里担任赤脚医生,一坚守就是17年。背着药箱的他,穿梭于村子各个角落,无论白天黑夜,只要村民有需要,他总是随叫随到。面对各种疾病,他认真钻研、精心治疗,用医术为村民减轻病痛,成为村民健康的“守门人”。村民们对他信任有加,他的付出大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图:实践团成员采访王殿泉爷爷
1995年,王殿泉转行成为村里的电工,这一干又是27年。他对村里的电路布局了如指掌,面对电力故障,总是迅速响应。村庄曾存在电力分配不均衡、电费欠缴、电表管理松弛等问题,在他的努力下均得到妥善解决。凭借精湛的电工技术和高度的责任心,他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村民,保障了村里多年来的稳定供电。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寒冬腊月,只要村里电力出现问题,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为村民排除故障。
从2003年到2021年,王殿泉担任大先王村村书记。这18年里,他一心为村子的发展谋出路,积极推动村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生活条件;帮助村民解决修路、用水难题,改善生产条件。工作中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从未退缩,始终坚守岗位,带领村民一步步走向更好的生活。在他的带领下,村子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退休后的王殿泉依旧没有闲下来,他担任红莲东园小区22、25号楼的楼门长,继续发挥余热。他乐于助人,关心邻里生活状况,哪家有困难,他都会主动伸出援手。因其出色表现,还获得了优秀楼门长称号。他虽不善言辞,但用一生的行动书写着对家乡、对人民的热爱,在不同岗位上都留下了坚实的足迹。
图:实践团成员与王殿泉爷爷的合照
此次对老党员的采访活动,让实践团成员深切感受到老党员们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初心,以及将初心践行于实际行动的使命担当。在老党员的言传身教中,大家懂得了中国共产党可贵的精神品质,理解了坚守党的初心和使命的重要意义。实践团将继续发扬前辈们艰苦卓绝、敢于拼搏的奋斗精神,听党话、跟党走,感恩老一辈们作出的贡献。新时代青年当自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以青春奋斗出绚丽华章,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韩梦琦 责编:赵洋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