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服饰
夏代服饰在原始社会服饰的基础上有了初步发展,但由于历史久远,关于夏代服饰的具体描述较少。
夏代之后,商代服饰的主要形制为上衣下裳,腰间束带。上衣多为交领右衽,即两衽交掩于前胸,前衽向右斜垂于袖下。这种领式既符合人体工学,又兼具审美价值。下裳则作为遮蔽下体的服装形式,至商代已趋于完备。
▲ 商代上衣下裳
商代服饰色彩丰富,多使用“五方正色”,即青、红、皂、白、黄五种颜色。这些颜色在商代服饰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形成了独特的色彩搭配风格。
周代实行严格的服饰等级制度,不同身份的人需穿着与其地位相符的服饰。这种制度在《周礼》等书中得到了详细记载,为后世所沿袭。周代的冕服制度是其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冕服是帝王、诸侯及卿大夫等在重大礼仪场合穿着的礼服,其主体为玄衣纁裳,上衣下裳形制,采用十二章纹作为装饰图案。每一章纹都寓意深远,象征着帝王贵族的品德与威仪。
▲ 周代冕服
周代平民的服饰以实用为主,追求简单大方,没有过多的装饰和图案。服饰的质地多为麻布等较为粗糙的材质,与贵族的丝绸、皮革等材质形成鲜明对比。
▲ 周代常服
五方正色:古代以青、赤、黄、白、黑五色分别代表东、南、中、西、北五方。
冕服:古代大夫以上的礼冠与服饰。凡吉礼皆戴冕,而服饰随事而语出:《礼记·杂记上》:“复,诸侯以褒衣;冕服,爵弁服。”
十二纹章:帝王及高级官员礼服上绘绣的十二种纹饰,分别为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通称“十二章”,实际上“十六章”。
秦汉服饰
秦汉时期,男子以袍为贵,袍服属汉族服装古制。秦始皇在位时,规定官至三品以上者穿绿袍、深衣,平民则穿白袍,都用绢制作。汉代四百年来,一直用袍作为礼服。
袍的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部分收得很小,称之为“祛”,全袖称之为“袂”。领口、袖口处绣方格纹等,大襟斜领,衣襟开得很低,领口露出内衣。袍服下摆花饰边缘,或打一排密裥或剪成月牙弯曲之状,并根据下摆形状分成曲裾与直裾。
秦汉时期的襦裙,上衣通常称为“襦”,一般长不过膝,紧身设计。袖子多为窄袖,符合秦汉时期服饰的普遍特征。领口多为交领或直领,展现出秦汉服饰的端庄与典雅。下裙以素绢四幅连接合并,上窄下宽,腰间施褶裥,裙腰系绢带。裙式较长,通常下垂至地,展现出秦汉女子的婀娜多姿。秦汉时期,裙边不加边缘是下裙的特色之一,但在一些贵族或特殊场合,也可能会有精美的裙边装饰。
▲秦汉襦裙
密裥:细密、垂直的皱褶
曲裾:通身紧窄,长可曳地的一种汉服款式,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
直裾:衣裾在身侧或侧后方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上承秦汉、下启唐宋,是中国服饰史上的第二次重大改革。这一时期的服饰风格深受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时代特色。
魏晋时期的男子多穿着大袖翩翩的衫子,这种衫子袖口宽敞,不受衣祛等部约束,显得宽博飘逸。喜爱褒衣博带,即宽袍大袖,系以阔带。这种服饰风格体现了当时人们追求自然洒脱、不拘礼法的审美观念。
▲大袖翩翩的衫子
裲裆,亦作“两裆”,是一种盛行于两晋南北朝的背心式服装,其名称最早见于东汉刘熙的《释名·释衣服》。制式为前后各一片布帛,在肩部有两条带子相连,无领,腰间以带子系扎,着于衣内或衣外,其意在挡住前心后背。
▲裲裆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女子服饰以长裙曳地、大袖翩翩为特点,饰带层层叠叠,表现出优雅和飘逸的风格。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
▲魏晋时期女子服饰
裲裆:也称“两当”。分成前后两部分,其前当胸,其后当背。
上俭下丰:晋代流行的一种服式。上衣特短而下裳特长。男女皆然,上下同制。
隋唐服饰
隋唐时期,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经济文化繁荣,服饰的发展也呈现出空前的灿烂景象。这一时期,服饰的款式、色彩、图案等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隋唐服饰文化。
隋唐时期男子常服多为袍服,以圆领袍为主。圆领为小企领,以钮扣系结,窄袖,长至小腿。这种袍可穿成翻领,缀锦边。穿圆领袍时,腰间系上革带或銙带。
▲隋唐袍服
女装的衣裳则成为隋唐五代最为精彩的篇章,其冠服之丰美华丽,妆饰之奇异纷繁都令人向往。在服装制度上,周、汉、魏时期未能完备的服制到了隋唐更加完备,又将服装样式传于宋、明时代。这一时期的衣裳形制也影响到了日本、朝鲜及东南亚诸国。
▲唐代不同时期的女性装束
纱、绢、绫、罗、锦等。这些面料各有特点,纱的质地轻薄透明,绢的质地坚韧耐用,绫的质地光滑柔软而轻薄,罗的织造技术复杂且精美,锦则用彩色丝线织出精美的图案。这些面料在唐朝服饰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用于制作服饰的主体部分,还常用于装饰和点缀。
▲唐代襦裙
銙带:一种缀以垂饰的革带。
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服饰文化丰富多彩,既保留了传统元素,又融入了新的风格。
宋时男子服饰中比较流行的有圆领袍衫、直裰、交领长袍。圆领袍衫为宋代官服,有宽袖广身和窄袖紧身之分。直裰是士大夫阶层爱穿的宽大长袍。多用素纱、素绢、麻布及棉布等衣料制作,色彩以黑、白为主。北宋都城汴梁中的官吏、商贾、文人和富庶的市民都穿交领长袍,衣袖宽窄适中,式样上变化不大。
▲宋代官服
元时,较为流行的男子服饰有质孙服和辫线袄。质孙服是一种较短的长袍,比较紧、比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这种衣服很方便上马下马。辫线袄是元代贵族上层人士穿着的服饰,在袍服的腰部有三十道左右的细线作为装饰。
在宋元时期,襦裙作为女性的日常服饰之一,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它不仅体现了女性的柔美与雅致,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服饰文化。同时,襦裙的穿着也遵循了一定的礼仪和风俗。
▲宋代襦裙
质孙服:蒙古语“华丽”的音译。质孙服的形制是上衣连下裳,衣式较紧窄且下裳亦较短,在腰间作无数的襞积(指衣服上的褶裥),并在其衣的肩背间贯以大珠 。
明清时期
明朝建立后,太祖朱元璋根据汉族的传统服饰,“上承周汉,下取唐宋”,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明朝服饰以传统汉服为主体并加以改进,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明朝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服饰样式多样,包括长袍、短衣等。书生多穿直裰或曳撒,戴巾;平民则穿短衣,戴小帽或网巾。官员服饰更为讲究,头戴乌纱帽,身穿团领衫,腰间束带。团领衫的胸前和背后有绣着不同图案的方形绸料补子,文官用鸟,武官用走兽,各分九等。
明朝女子的服饰同样丰富多彩,包括衫、袄、霞帔、褙子、比甲等。成年妇女的服饰随着家境和身份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命妇则有朝廷赏赐的极为华贵的礼服。普通妇女的着装则比较朴实,主要有襦裙、背子、袄衫云肩及袍服等。背子是明朝女子常见的服饰之一,分宽袖背子和窄袖背子两种。宽袖背子只在衣襟上以花边作装饰,领子一直通到下摆;窄袖背子则袖口及领子都有装饰花边,领子花边仅到胸部。
▲明朝背子
清朝服饰以满族服饰为主体,并吸收了明朝服饰的纹理图案,形成了独特的服饰风格。
清朝男子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服饰以长袍外罩马褂最为流行,长袍外罩坎肩则主要在八旗子弟中流行。
▲清朝长袍外罩马褂
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年间仍然保持着明代的款式,比较流行小袖衣和长裙。到乾隆之后,衣服开始变得逐渐肥大和短小,袖口日益变宽,也开始出现云肩。到晚清时期,妇女们开始去裙着裤,衣服镶花边、滚牙子。
▲清朝云肩
满族妇女则大多着“旗装”,梳旗髻(两把头),穿“花盆底”旗鞋。旗装款式多样,有琵琶襟、大襟和对襟等几种不同形式。与其相配的裙或裤,以满地印花、绣花和裥等工艺手段作装饰。襟边、领边和袖边均以镶、滚、绣等为饰,极尽奢华之能事。
▲清朝旗装
曳撒:其意为蒙古袍。明代建立后质孙服就称作明代曳撒服,通常会和贴里、 比甲来做搭配。
团领衫:圆领袍采用环绕脖颈一周的圆形领口,有时会附加折领或翻领,并配以系带或纽扣装饰及固定。
霞帔:最早由南北朝时期的帔子演变而来,霞帔原本为皇帝的妃嫔所穿着,发展至宋代霞帔被划入命妇礼服的行列中,正式成为一种身份等级的象征
褙子:始于隋朝,一说褙子寓意人行走之时背应挺直,以扶正人的脊背和身体;另相传褙子原为婢妾的服装,因婢妾常侍立于女主人背后,而得名。
比甲:是一种无袖、无领的对襟两侧开叉及至膝下的马甲,其样式较后来的马甲要长,一般长至臀部或至膝部,有些更长,离地不到一尺,又叫做“背心”。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晨曦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