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6日讯(通讯员 左佳诚)为了进⼀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挖掘非传统文化遗产的价值,增强民族归属感和认同感,传承非遗文化。8月1日,山东科技大学“古韵新行”文化传承实践团志愿者来到菏泽市成武县,开展了为期7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围绕曹州泥偶和木浮雕工艺等非遗文化传承的参观学习,开展了观摩、宣讲等系列活动,获得政府肯定和社会的广泛认可,为我国非遗文化传承贡献青春力量。
体验非遗文化,感知中华精髓,一雕一刻彰显工匠精神
营口木浮雕工艺,源自山东,自民国早期以来在营口不断发展并流传至今。这项工艺充分利用了天然木材的纹理和色彩,采用传统手工艺制作而成。最近,实践团访问了成武县高氏森洋木雕有限公司,有幸聆听了营口木浮雕第四代传人高谊长大师的现场讲解,这让团队成员对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面对木雕展览馆内展出的精美作品,实践团成员们对手工艺术的魅力感到赞叹不已。在非遗木浮雕传承人高谊长的细致介绍下,大家对这项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通过亲自参与木浮雕的雕刻和打磨过程,实践团深刻体会到了非遗文化传承的巨大价值。此次展出的是高谊长大师的第三代木浮雕作品,这些作品在国内首次将木浮雕与铜质古玩结合雕刻,呈现出木浮雕全新的审美价值。他巧妙地将传统吉祥图案与衬托的铜质古玩结合,使木浮雕与古玩完美融合,增强了作品的历史观赏性和美学价值。
图为团队成员与木雕传承人高谊长在高氏森洋木雕有限公司展馆合影
图为团队成员观看和体验木浮雕制作工艺
坚守中华传统,创新驱动文化,一捏一塑诠释匠人情怀
曹州泥偶源自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并于2021年荣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实践团访问位于成武县文亭街道刘康庄村的曹州泥偶陶艺工作室时,恰逢康志敏师傅,作为曹州泥偶技艺的第四代传人,正在专注地塑造一件名为“醉酒翁”的作品。令人叹为观止的是,经过康师傅巧妙手法的几次捏塑,一个形象生动、仿佛随时会醉眼惺忪地望向观众的酒翁便栩栩如生地出现在众人眼前。康师傅所创作的泥偶不仅仅是对乡村风情和神话历史的再现,更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相融合,展现了文化创新的非凡魅力。实践团的队员们对康师傅那精湛绝伦的手艺表示由衷的敬佩。在康师傅的指导下,队员们亲自尝试了制作泥偶人像和表情等特色泥塑的过程。更令人钦佩的是,尽管康志敏自幼失聪,但他却以无比的毅力和热情传授技艺给家乡的弱势群体特别是残疾人,过去11年间,他不仅培养了40余位残疾人才,还通过定期访问特殊教育学校等方式培训了近500人。康师傅还创立了残疾人就业基地,吸纳残疾人士和困难家庭成员,一同用双手创造财富,勤劳致富。他那执着的艺术追求和对家乡的无私贡献深深激励着在场的每一位团队成员。
图为康师傅正在制作醉酒翁
图为康师傅亲自教学曹州泥偶制作工艺
线上线下合作,助力文化传承,齐心协力共筑文化自信
一方面,为了更高效地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实践团成员运用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广泛分发问卷,搜集了大量直接资料。他们详尽分析了非遗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现状和发展态势,并将研究成果与非遗领域的传承人及相关机构共享,旨在推动传统文化的持续流传及创新发展。
另一方面,基于对成武县非遗文化的深刻认识和亲身体验,实践团在有限的时间里,在三个社区成功举办了四场非遗文化宣讲活动,吸引了超过120名参与者,其中以小学生为主。活动采用“讲解+体验”的模式,加深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通过介绍和亲手体验非遗工艺品的制作过程,这些活动也对非遗文化的继承起到了积极作用。除此之外,队员们充分利用直播设备,发挥各自所长,策划并执行了多场吸引眼球的非遗文化产品在线直播活动,受到大批观众的停留观看。这些举措不仅展现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工匠精神,也揭示了非遗文化与年轻一代结合的潜力,预见到年轻人将成为未来非遗保护和传承的中坚力量。
图为成员给小学生讲解木浮雕工艺
图为成员为小学生宣讲泥偶文化并带领亲手体验
本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加深了成员们对于曹州泥偶和木浮雕工艺文化的认知,期间获得政府感谢信一封,社区邀请信及感谢信各一封,获得当地电视台专访两次,在以实际行动弘扬和传承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信,坚定了青年大学生以自身实际行动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决心。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左佳诚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