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农学子三下乡:联圩河畔,人水和谐共绘卷

发布时间:2024-08-16 22:0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汪迪   阅读 1.5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联圩河畔,人水和谐共绘卷

——安徽农业大学赴安庆沿江、巢湖流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为深入贯彻落实“两山”理论、全力推动安徽沿江湿地的保护与恢复工作。近日,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赴安庆沿江、巢湖流域暑期实践团在指导老师土地资源管理系主任、副教授王成的带领下开展“三下乡”活动,重点对巢湖乡村振兴战略下湖泊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建设演变耦合关系进行调研分析,以感悟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之处,用实际行动守护好这片大美湿地,为建设美丽中国添砖加瓦,共绘绿色生态新画卷。

巢湖,属皖江流域,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是我国生态版图上的一颗明珠。十八联圩生态湿地位于巢湖北岸肥东县千年古镇长临河镇境内,东接十八联圩新河,北依沙河,西靠南淝河,南临巢湖,规划总面积27.6平方公里,是合肥的“母亲河”——南淝河,入巢湖前重要的旁路净化系统。

图为十八联圩蓄洪区新貌 潘子严摄

跟党走进十八联圩,学习湿地生态治理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肥东县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巢湖大堤罗家疃段考察时说,“巢湖是安徽人民的宝贝,是合肥最美丽动人的地方,一定要把巢湖治理好,把生态湿地保护好,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

在巢湖流域的十八联圩湿地,实践团追随习近平总书记的步伐,来到十八联圩湿地科普馆在宣讲人员的引导下通过十八联圩湿地修复工程演示模型,实践团了解到了湿地修复的技术和方法,以及其对水质净化、防洪灌溉、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作用。并且深刻理解了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关于构建巢湖之肾、加强圩区蓄洪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三大作用。此次科普馆之行,提升了实践团成员对湿地生态系统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图为实践团学习十八联圩湿地修复工程演示模型 潘子严摄

图为实践团观看十八联圩的科普宣传片 潘子严摄

实地探访圩区,感受生态转型与民生改善双重奏

随后,实践团站在圩区大堤实地考察。实践团发现,十八联圩种植有水稻、油菜、黄豆、小麦等农作物,以及菱角、芡实、茭白、莲藕、莲子、水芹等水生经济作物。此外,十八联圩全面完成巢湖流域渔船和渔民退捕任务,通过征迁安置、提供就业、购买保险等多种途径,让渔民“从水上走向陆地,从圩区走向美丽乡村。”实践团考察到,十八联圩湿地水质净化及防洪灌溉功能及其强大。

图为实践团站在大堤实地考察 潘子严摄

十八联圩湿地工作人员讲解道:如今,联圩湿地日净化南淝河水量一半以上、林灌木的种植大幅消减氮磷入湖污染、出水稳定在三成以上,有效促进南淝河水质稳定达标,成为南淝河水入巢湖前哨的“哨兵”;湿地蓄洪功能完善,应急蓄洪时可降低水位14厘米、南淝河水量超标时可降低主城区水位20厘米,减轻防洪压力,力保城市安澜。实践团队长王夏楠不禁感叹道:“一部水利史,半部文明史。如今的十八联圩湿地,水下有草、水中有鱼、水上有鸟,是名副其实的“洪水之库、巢湖之肾、百鸟之巢”,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图为十八联圩工作人员为实践团介绍湿地保护成效 潘子严摄

安徽农业大学赴安庆沿江、巢湖流域暑期社会实践团指导老师王成说到:“虽然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看似存在天然冲突,但是我们能在其矛盾性中挖掘出相辅相成的潜力,这也是现在湖泊湿地区域乡村振兴的主旋律。”此次三下乡活动实践团聚焦生态服务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耦合与协调发展,为安徽沿江湿地的保护与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安农大学子不忘初心,一路前行,让青春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绽放绚丽之花。(张子恒  何俊洁 张予馨 王夏楠 汪迪 潘子严 秦绍哲)

图为实践团同工作人员在十八联圩湿地科普馆前合影留念 潘子严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汪迪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69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