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索壮医药文化和靖西药王节的民俗庆典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壮乡药旅”实践团在7月5日赴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市展开实地调研学习活动。靖西市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山山而川、树树成林,造就了丰厚的草药资源和壮医药文化,靖西药王节作为其具有地区特色的民俗庆典活动,折射出靖西人民独树一帜的精神文化谱系和凝心聚力的医药信仰之源。能够行至靖西,见一方水土,研一卷历史,探索古老而珍贵的壮医药文化,体悟壮族人民的智慧结晶,荣幸之至。
长卷书史册,山川俱药源
在此次壮乡药旅中,对于靖西市文化馆的调研令我印象深刻。靖西市文化馆依草木葱郁、曲水秀丽的中山公园而立,靖西老人在周边聚会,唱着质朴的壮歌,生活悠然、好景纷繁,深耕民风、文化惠民。靖西文化馆的建设别具一格,自然景致与人文艺术在此结合,是独属于靖西文化的别样光景。
靖西文化馆馆长莫福校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向我们介绍了靖西药王节和壮医药文化的具体情况。壮医药是壮乡人民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的产物,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蕴、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思想和辨证而治的科学理念。靖西药市则是每年端午时期壮乡人民自发性形成的药王节庆典活动,包含中药材交易、壮医药知识交流、吃药膳、祭拜药王等多种习俗,自唐宋而起,兴于清朝民国,历史悠久,一脉相承。挖掘靖西药王节文化,是莫馆长引以为傲的事情,他与同事多年来深耕于此,不辍不怠。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靖西市文化馆馆长莫福校进行交流探讨 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吴笛 摄
经过此次交流,团队深感壮医药文化和药王节民俗文化之珍贵,敬意更增几分。它们经千年的风雨而来,是守护壮乡人民生命安全的法宝,是壮乡人民思想智慧的结晶,它维系各民族千枝万叶、荣荣共生,缔造壮乡文明绵延不绝、继往开来,一路曲折,一路生长,深刻地烙印在一代又一代壮乡人民的血肉里。
风霜道途中,仍做壮药人
长存至今、古朴深远的另一面,是壮医药传承与发展不得不面临的凋敝时分。团队在访谈调研和具体分析中发现,靖西壮医药的传播、发展受社会经济与文化的高速发展制约甚多。
“缺人”,是这其中最为显著的问题。壮医药本是靖西家家户户必经的事业,可当今的就业形式日益丰富,它的微薄收入已无法留住青年群体,传承人就这样走入其他领域,留下薪火微弱的靖西壮医药事业。
除此之外,壮族语言文化的衰弱,让壮医药文化传承的语言载体遭到破坏,也对壮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增添了阻力。财政资金的不足、宣传方式守旧,同样也是制约其发展的枷锁。
纵使如此,莫馆长仍向我们表示:“药王节是壮乡人民经久长年的文化烙印,它不会消失。”这是他与靖西人民共兴壮医药文化与靖西药王节的决心,也是整个靖西面对时代浪潮更迭,仍坚定传承壮医药文化薪火的承诺。
此间盼来人,继往开来去
在靖西的文化调研之旅,既是一场弥足珍贵的文脉寻宝,也是一次直面凋敝趋势的重要警报。在靖西,传承与发展并进,兴荣与危机并存,旧人不负新力,支撑起壮医药生存、前进的梁头,依赖故土,更需来人。
图为实践团成员合照 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唐亚词 摄
当指尖颤动着写下这些文字,想起多少珍贵文化的凋敝,多少古朴精神的流失,多少跌宕历史的断绝,深觉复兴药王节文化的路,纵然道阻且长,但必步步行之。团队期盼有更多在外的靖西游子能够归乡投入壮医药建设的浪潮,期盼有更多的社会力量聚焦于丰厚的壮医药资源,让这片西南边陲的医药文化沃土更添新生,让珍贵的壮医药文化与药王节民俗经久不绝,如同靖西绵延起伏的群山。(通讯员 唐亚词)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晴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