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出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燕山大学“织梦绣韵”非遗传承实践团于2024年8月上旬前往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以传承非遗之美,助力扶贫振兴为主题,开展调研实践活动。
木兰风姿传百年,满绣文化展风采
为进一步了解满族文化和满族刺绣发展背景,团队率先来到了围场县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从石器时代到近现代、从历史故事到历史文物、从民间风俗到社会风貌,通过一件件展品,团队成员全方位地学习了围场县的历史沿革、民族特色、地域文化,对于满族刺绣文化的背景和地区发展现状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满绣斑斓承古意,绣针翻飞蕴古风
随后,团队前往“满绣情缘”工作室,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想进行深入交流与学习。工作室内不仅展示了巨幅满绣艺术品、满族民俗用品等传统满绣形式作品,而且展现了众多结合现代生活的创新产品。通过与非遗传承人的交流,团队了解到围场满族刺绣主要以木兰秋狝等传统风俗、木兰围场传说为主要题材,以民俗用品为主要内容,以乱针、平针、倒针、错针、盘金、刮绒、挑花等多种刺绣针法和工艺勾勒而成,展现了独特的民族风韵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团队成员亲身参与实践,在非遗传承人的精心指导下,从最基础的穿针开始,到劈丝,再到底料上刺绣,看到针线如同画笔一般,在“画布”上展现着独特的韵味,团队成员无不为满绣技艺的精巧所折服,被满绣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和出神入化的技法工艺吸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力量、精神力量、文化力量深深地镌刻在了团队成员的心中。
紧跟时代呈异彩,扶贫事业焕新姿
在“满绣情缘”工作室,团队还采访到了多位满绣学员。其中一位学员满怀感激的说到:“作为一名尿毒症患者,满绣给生活带来了新的生机。”为了满绣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也是为了让身处困境的妇女掌握一技之长,工作室常年招收这些妇女学习满绣技术,进行义务培训,使她们的生活切实得到了改善。满绣不仅是中华文化、民族文化的代代传承,更是扶贫事业、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
通过与非遗传承人的深入交流,团队还了解到现阶段满绣手工艺品已经进行创新转变,设计出诸如特色虎头枕、创意荷包等众多精美产品。同时,为促进满绣长期发展,工作室积极举办满绣工艺培训班,以加快内部提升:参加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加入小学校本课程,培养学生兴趣,促进非遗传承…
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燕山大学“织梦绣韵”非遗传承实践团以此为指导思想,积极参与实地采访参观、对接非遗传承人、采用多种方式进行问卷调研并完成调研报告、为身边的人讲述满绣故事、利用网络新媒体进行满绣文化宣传,希望可以为围场县满绣的传承和发展尽绵薄之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陶滔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