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泥情满脱贫传奇 “青薯9号”流转金色传说

发布时间:2024-08-14 14:3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沙枣花香实践团   阅读 7.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14日讯(通讯员 吴枝腾 刘原宾 宋继东)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视察宁夏重要指示批示精神,7月16日,宁夏大学“沙枣花香”社会实践团前往固原市原州区盐泥村,就当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情况、政府扶持措施、现代化种植生产模式进行深入调研。探索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为推动乡村经济蓬勃发展贡献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合影

政府扶持强根基,薯香四溢满盐泥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盐泥村位于张易镇东北方向,距离张易镇7公里处,土地面积19.9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14983亩,是全镇耕地面积的十分之一,全部为山旱地。下辖水泉、上庄、河沿、台台、堡子、下庄、巷道、阳洼、庙滩、水沟、申庄、木庄十二个自然村组。全村总人口为4662人。200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为2301元。盐泥村地域广大,地势较为平坦,东部与原州区开城镇接壤。全村有近500左右的人员在上海务工,是全镇劳务输出人员最多的村组。近年来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带领下,该村积极发展马铃薯种植、畜禽养殖、劳务输出等产业,初步形成了经济发展、群众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为鼓励和扶持广大村民种植马铃薯,当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包括化肥补贴和相关技术支持等。政府的大力扶持不仅解决了村民种植中的实际困难,减少了本地村民的经济负担,更激发了大家发展马铃薯产业的热情。在政策的春风吹拂下,岩泥村的“青薯9号”马铃薯茁壮成长,成为村民致富的“金疙瘩”。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村支书交流

企业“联姻”拓市场,淀粉加工兴产业

企业收购架金桥,淀粉加工富农家。盐泥村携手当地知名企业,构建了一条从田间到工厂的完整产业链,收购、清洗、加工、包装,当地企业通过一系列操作将原材料生产为高品质的淀粉产品,提升了马铃薯附加价值的同时,让村民也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企业与盐泥村的“联姻”,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图为无人机灌溉技术

机械种植绘新景,现代农业展宏图

机械化播种希望,现代化收获未来。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普及,盐泥村告别了一刀一镰时代,过去靠人力干十天半月才能完成的工作量,如今在机器齿轮转动间,几天就能够完成。昔日人拉肩扛的劳作场景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轰鸣的农机在田间地头穿梭、无人机呼啸而过喷洒农药、地面覆膜种子保湿保温。同时,现代化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的加入减少了在种植及收割过程中马铃薯的损失,让“青薯9号”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均实现了大幅提升。岩泥村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现代农业的春天,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

图为马铃薯覆膜技术

盐泥村的故事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青薯9号”马铃薯正成为村民致富的“金钥匙”。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政府的大力扶持、村企的深度合作、现代化的种植方式、村民的勤劳朴实,共同绘就了如今岩泥村富庶繁荣的美丽图景。未来的日子里,岩泥村将继续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用更加坚定的步伐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笑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32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