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研学知底蕴,文化寻根知本源|广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榴”夏青春,幼践非遗”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开展“遗研”专题活动

发布时间:2024-08-13 23:4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榴”夏青春,幼践非遗实践团   阅读 1.0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13日讯(通讯员 黄梓晴) 承文化之瑰丽,展非遗之风采。传统文化是根源之本,民族之兴,亦是国盛之基。为进一步响应“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号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2024年7月22日-28日,广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榴”夏青春,幼践非遗“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前往广东省中山市坦洲镇,围绕当地传统非遗文化,开展走访、体验、调研等“遗研”专题活动,挖掘当地非遗及传统文化内涵,讲好传统文化故事。

渔歌晚唱,咸水情长:感受金斗湾的民歌韵味

传唱咸水歌,再续疍家情。团队成员前往中山咸水歌(坦洲)文化陈列馆参观并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山咸水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吴容妹进行了专访。在访谈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山咸水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吴容妹老师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技艺的坚守和未来的憧憬。吴老师表示:“咸水歌的保护与传承靠我们这批传承人,去学校教授老师和学生。通过开设夏令营,组织咸水歌的教学班传播咸水歌文化。作为传承人,我们有责任将咸水歌去传承给下一代,特别是从幼儿园抓起。”在吴老师的带领下,实践团队学习咸水歌《万众一心跟党走》。“竹树开根根连根,葵花结籽籽成群。万众一心跟党走,人民爱党党爱民。”婉转的歌调、悠扬深沉的旋律在展馆内响起,唱出非遗之声。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非遗传承人吴容妹老师合影  王美娜 摄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中山咸水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吴容妹 王美娜 摄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吴容妹老师学习咸水歌 王美娜 摄

图为关于为《坦洲民歌》恢复名誉的通知 王美娜 摄

随后,团队成员跟随传承人吴老师和坦洲镇宣传文体中心潘老师参观中山咸水歌(坦洲)文化陈列馆,深入了解中山咸水歌的历史发展,在观览实物时体会坦洲人民与咸水歌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与民俗文化。坦洲镇宣传文体中心潘老师向团队成员表达了对咸水歌传承的未来展望,他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唱响中山咸水歌,赋能乡村文化振兴。擦亮中山咸水歌文化品牌,让更多人知道这项非遗技艺。团队成员分享道:“咸水歌的音调很有感染力,心中感触良多。在这里不仅感受到咸水歌文化的魅力,更领略了中国传统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坦洲镇宣传文化服务中心潘老师参观陈列馆 王美娜 摄

非遗手艺,长者匠心:颐老院非遗手工制作活动

非遗走入长者心,漆彩扇艺染夏日。团队成员前往中山市坦洲颐老院,以“巧手慧心 漆彩纷呈”为主题开展手工DIY非遗漆扇制作活动。团队成员进行现场布置和活动准备,帮扶特殊长者入座,讲解漆扇的历史来源与制作流程,同时开展“推普+助老”活动,通过读书会,带领长者们用饱含激情的语句诵读了家庭家风的经典书籍。成员们精心策划,准备了丰富多彩的节目。这一幕幕不仅展现了团队成员的专业能力,也饱含着对长者们深深的敬意与关爱。

图为实践团开展“巧手慧心 漆彩纷呈”手工DIY非遗漆扇制作活动合照  傅舒敏 摄

 

图为团队成员讲解漆扇制作流程  傅舒敏 摄

图为长者制作漆扇 傅舒敏 摄

  

图为突击队开展“推普+助老”活动现场  傅舒敏 摄

整个活动现场,笑声与掌声交织,组成一幅幅温馨和谐的画面。成员们的用心与努力,让长者们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与温暖,感受中华传统非遗文化魅力。活动结束后,团队成员在前期了解到当地传统非遗文化咸水歌,对颐老院的长者围绕非遗咸水歌主题进行采访,丰富了访谈群体,为团队后期的调研打下基础。

图为团队成员与坦洲社工帮助长者制作漆扇 傅舒敏 摄

 

图为长者与漆扇成品合影 傅舒敏 摄 

图为团队成员围绕非遗文化咸水歌采访现场 傅舒敏 摄 

革命精神,薪火相传:追忆金花山的军民鱼水情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讲解员陈宝其、陈和胜先生合影  王美娜 摄 

踏寻先辈足迹,弘扬革命精神。为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广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榴”夏青春,幼践非遗”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成员前往中山市坦洲镇月环村进行红色研学活动。在陈宝其先生的热情接待下,成员们走进金花山革命根据地,了解那段红色往事。陈宝其先生讲述了1943年,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第一支队到月环村发展革命根据地,金花山村民乡绅陈俊、陈托与村民一同保护游击战士周伯明、欧初的感人故事。“巍巍五桂山,滔滔珠江水,战地金花分外香。”陈宝其先生希望团队成员能够通过这次党史学习,知道是先辈们的坚持与努力,换来现在光明的前景。出来社会报效国家,帮助人民群众。

一位成员分享道:“参观金花山革命历史纪念馆的过程中,一条仿制毛毯,让我感受到了军民间浓浓的鱼水情。认识到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文化是最深厚的力量。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有责任去了解历史、传承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为陈宝其先生讲解金花山革命历史 傅舒敏 摄

手作茶果,传统味道 体验制作坦洲传统小吃茶果 

茶果飘香忆过往,风味承载思乡情。传统特色小吃就像是一条连接古今情感的纽带,不仅是果腹之用,也是异乡人漂泊在外的童年记忆。茶果(广东话称池仔)在广东已有几百年历史,是中山市坦洲镇一道特色传统小吃。本是祭祀时特别制作的食品,现成为大众喝茶消遣的一道美食。将馅料放入由糯米粉糅合成的面团,外裹芭蕉叶,蒸熟后便能食用。味道鲜美,有甜口和咸口之分,可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茶果的制作体现当地民间手工技艺之美,也蕴含着中山坦洲镇独特的人文风味。团队和社区人员一起到当地村民家里一起制作体验茶果。在村民的教学下,实践队员学习茶果的制作过程,品尝了特色美食的细腻软糯,感受到了传统特色美食的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村民一起制作茶果 王美娜 摄 

图为茶果制作成品 王美娜 摄

体验非遗之韵,感悟家乡文化。此次非遗研学活动,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它们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更应该放慢脚步,去聆听古老声音,感受传统温暖。接下来突击队将以此次研学活动为契机,坚定文化自信,凝聚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动力。学习党史精神,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青春力量。

(通讯员 黄梓晴)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梓晴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44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