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电“青春知行团”三下乡: 推普助力非遗薪传 实地研学活动

发布时间:2024-08-09 23:10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陈建憬   阅读 3.2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大学生云报8月9日讯(通讯员 陈建憬)在重庆一个某个角落,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境,它如同遗落人间的仙境,静静地躺在时间的缝隙中,等待着有缘人的发现。实践队偶然间踏入了这片神秘的天地,那一刻,时间仿佛停滞,所有的喧嚣都远去了,只留下一片宁静与美好。那里便是实践队三下乡的第一站,在那里实践队员有幸拜访到了非遗文化——西兰卡普的传承人左翠平女士,在她的带领下,实践队员感受到了非遗的魅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了深入探究西兰卡普作为非遗文化的传播与传承现状,以其所面临的挑战。2024年7月11日,实践队员前往酉阳桃花源,深入西兰卡普非遗工坊,与左翠平老师一起学习、了解和体会了西兰卡普制作过程,感受到了西兰卡普作为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实践队录制了西兰卡普的学习视频,并制作了西兰卡普的宣传视频,希望能够以此助力西兰卡普的传承与传播。

图为实践队员前往酉阳西兰卡普工坊,拜访非遗传承人左翠平女士。 余林盛 供图

那是实践队员第一次近距离的了解非遗。在参观西兰卡普制作过程时,感受着一针一线在左翠平女士手里来回穿织,宛如在跳一场无声的舞蹈,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她对这份非遗文化的敬畏与热爱。左翠平女士手里的每一线在每一次来回穿织时,体现的正是是非遗文化世代传承的魅力。

图为左翠平老师为实践队员演示西兰卡普制作过程。 蒲自强 供图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非遗工坊里的西兰卡普手工艺品。 余林盛 供图

左翠平老师在为实践队员演示西兰卡普制作技艺的同时,也邀请实践队员们切身体验西兰卡普的制作。面对繁复的制作流程,实践队员们像探险者,在未知的领域中探寻着宝藏。即使频频出错,左翠平女士也始终在一旁耐心地一步步指导实践队员们进行西兰卡普的制作。通过切实的体验,实践队员们体验到了西兰卡普的独特魅力,也深刻感受到了传统工艺背后的艰辛与不易。

图为左翠平女士指导实践队员尝试制作西兰卡普。 蒲自强 供图

每一根线都需要精准的定位,每一次穿梭都考验着制作者的耐心与专注,需要制作者每一次都不停的重复前一次动作。这份工作不仅耗时费力,而且重复、单调,这对于面对日新月异的快节奏生活的当代年轻人来说,无疑是枯燥、乏味的。但只有沉下心来,慢慢感受这些非遗文化,才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文化魅力。西兰卡普是老一代先辈们智慧、民族文化的象征,不应该被时代的洪流冲淡,应当被人们了解、认可、学习和传承。而不止西兰卡普,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都需要年轻人来学习、传承和弘扬,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新鲜血液,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左翠平女士也向实践队表述了西兰卡普在传播中的不易,尽管西兰卡普是土家苗族文化的瑰宝,但在现代社会,它的价值往往被忽视。手工制作的西兰卡普因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耗时的制作过程,价格通常也会略高一些。然而,许多消费者并不了解背后的故事,他们只看到价格的标签,而忽略了其中蕴含的文化和情感价值。实践队员们意识到,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让更多的人了解西兰卡普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实践队跟随左翠平女士视角对工坊进行了参观,聆听每一件西兰卡普卡普背后的故事“那个图案叫四十八勾,有着吃足常乐的寓意,同时也象征了过去苗家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还有这个……”实践队从左女士的眼中真切的感受到她对西兰卡普的热爱,看待每一件作品如欣慰的看着自己孩子一般,细心的呵护和爱惜着。

图为西兰卡普制作的工艺品。蒲自强 供图

通过这次深入的体验,实践队员深刻地了解了传承非遗文化的意义与困难。实践队相信,只要人们用心去倾听、去感受、去传播,西兰卡普的美将会被更多人所认识和珍视。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建憬    责编:赵洋 + 投诉举报

83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