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9日讯(通讯员 巩天颖 胥欣)乡村,作为中华文明的深厚土壤,承载着丰富而独特的传统文化。在推动乡村振兴的征途中,我们不仅要关注乡村的经济发展,更应深刻认识到文化遗产记录着乡村变迁,蕴含着先人智慧。我们应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弘扬乡村的优秀传统,提升乡村的文化软实力。值此同时,我们青年学生也将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促进乡村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振兴。武汉轻工大学化绿环乡志愿服务队在院党委书记于雪、党委副书记黎操以及院分团委书记李妍的带领下于7月15日来到宜昌市猇亭区开启了他们的“三下乡·乡村振兴”之旅。
当我踏入猇亭区织布街,这片土地仿佛在我脚下低声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每一步都烙印着时间的痕迹。它的起源可追溯到明末,繁盛于民国时期。沿着街道漫步,江水翻腾,讲述着这片土地上的故事。街道两旁,一座座历经风雨的百年老屋静静伫立,虽然早已不再适居,却承载着数代人的奋斗与回忆。我仿佛能听到那些历史的回声,感受到过往岁月的温度。穿过“胜利之光”拱门,我眺望着江水滚滚东流,江边的老码头阅尽猇亭沧桑,以几百年的历史诉说时间的厚重与深沉。我不仅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宁静,还感叹于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图为团队队员在参观织布街。
蘭染非遗体验馆安静地坐落在织布街的入口处,织布机,满墙的扎染制品,大染缸映入眼帘。主理人曾亚兰告诉我们,猇亭蘭染使用传统手工“土染料”、“土办法”染布,利用自然植物,通过高温萃取提取染液进行染色。猇亭传统手工土法印染技艺的传承,承载了猇亭纺织文化的历史,是猇亭纺织文化的“活化石”。
蘭染工艺中又有蜡缬、绞缬、夹缬等花纹的印染。曾老师为我们讲解了许多种染色方法。其中一种为用两块相同的型版夹紧丝织物,后浸入染液,使丝织物着色,被纹饰夹紧的部分,染液进不去,拆开型版,其纹饰就是白色的形状,更简单的一种是用绳线捆扎成某种纹饰再入染,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发挥创造力制作多种花纹,创造独一无二的作品。
图为团队队员在制作蘭染。
蘭染工坊为大家每人准备了一个白色的帆布袋,听过曾老师的讲解我们立刻动手制作,大家兴致勃勃,运用工具制作各种花纹,用水浸湿后放入染缸两分钟,拿出氧化两分钟继续浸泡两分钟,接下来用清水冲洗后拆下模具,打开,一块极具传统图案之美的花布就诞生了。我们最开始看到的是绿色,待到与空气结合后,绿色就慢慢变成了蘭色,正如孟子所说“青出于蘭而胜于蘭”。
一门古老的手艺可以得以传承,是件让人欣慰的事情,但是当我们被这门手艺的自然植物魅力吸引来学习,则更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情。一块白布,一把野草,一双手,就造出非比寻常的艺术品,这是大自然的植物魅力所在,我们切身体验了蘭染之乐,体验了非遗对于乡村振兴的助力作用。非遗产业的发展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增加乡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我们可以通过经济价值的提升、文化吸引力的增强、人才振兴的支持以及产业链的延伸与整合等多方面的作用,助力非遗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图为制作的蘭染成品的展示。
在本次参观实践活动后,我们化绿环乡志愿服务队将利用所学知识保护和宣传非遗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推动乡村的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利用所学知识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图为团队成员制作蘭染的合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董玉银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