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医学院“桑梓情深,挺膺担当”社会实践服务队深入沙石峪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4-08-07 12:0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寇紫倩 蒋文婧 李娜 张敬威   阅读 2.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7日讯(通讯员 寇紫倩 蒋文婧 李娜 张敬威  摄影 严梦瑶)为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扎实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挖掘红色故事,感悟革命精神,2024年7月27日,承德医学院“桑梓情深,挺膺担当”社会实践服务队特前往唐山市遵化市沙石峪村开展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深入挖掘沙石峪精神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1966年和1967年,周恩来总理先后两次到沙石峪视察,称赞沙石峪人为“当代的活愚公”,沙石峪村为“中国北方农业的一面旗帜”。此后,陈毅、李先念、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和世界上120多个国家代表团、40多位元首前来沙石峪参观视察。沙石峪“当代愚公”精神享誉中外,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沙石峪人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从飞沙走石到经济腾飞,“全国文明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河北名村”、“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等一项项荣誉,无不讲述着沙石峪人几十年的奋斗历程。

青石板上造良田

实践团队到达目的地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栽满葡萄的梯田,从山顶到坡底,一层层、一道道,几乎每条葡萄架垄前,都并行着一列青石墙坝,据当地村民讲解:垒墙坝所用的青石,全部取自土垄下的石板坡,是村党支部书记张贵顺等村干部带领乡亲们用钢钎、铁锤一块块凿开、一片片撬下,再一块块码放、一片片垒砌成墙。在张贵顺书记的带领下,沙石峪村坚持以党建为统领,按照“两红一绿”的发展理念,全力推进“党建+产业”融合发展,实践队员们深切感受到了那份沉甸甸的历史重量和艰苦奋斗的沙石峪精神。

产业转型展新姿

实践队员跟随讲解员来到了沙石峪陈列馆,近2000平方米的展区里,陈列着当年周恩来总理带领外国友人参观沙石峪的珍贵照片、当年劈山造地的用具、历年获得的各种荣誉牌匾。从立下愚公志,深山展宏图到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从殷切的希望,深切的关怀再到万里继续走,千担永远挑,实践队员们驻足在馆间的每一处,细细品读,心中涌动着无限的感慨与敬佩。队员们深知,这些荣誉的背后,是沙石峪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付出,是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坚韧与毅力,这份精神力量,将激励着大家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红色旅游谋升级

走出陈列馆,实践队员跟随讲解员来到了红色旅游景观带,讲解员热情地介绍着每一处景点的由来和背后的故事。在大口井前,大家驻足凝视,仿佛能听到前辈在告诫大家切勿封建迷信,要一直发扬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愚公精神”。而万国田和中阿友谊树,则见证了沙石峪与国际友人的深厚情谊,展现了沙石峪人开放包容的胸怀。路旁还有十多家独具特色的山村农家院以及千层石、小人书等一批彰显“愚公精神”的红色文旅商品,实践队员们深知这一切都是沙石峪“特色产业+红色文化”乡村振兴项目的生动实践。

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勤劳智慧的沙石峪人民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谱写了一曲曲“当代愚公换新天”的华彩乐章,实践队员们深知这些都是对勤劳与智慧的歌颂,是对创新与坚持的礼赞,更是对新时代青年勇于担当、不懈奋斗的深切召唤。此次实践活动的圆满成功,不仅是对沙石峪精神的一次深刻学习和传承,更是引导广大青年走进乡村、服务乡村、奉献乡村的重要契机。青春因奋斗而精彩,人生因奉献而厚重。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携手并进,以青春之名,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以奋斗之姿,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袁骋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1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