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大学:“碳”寻生态绿,“青”助乡村兴

发布时间:2024-08-06 21:4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任峻瑶   阅读 1.0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有效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是关系国家生态安全、乡村振兴和亿万农民福祉的“国之大者”。7月15日至7月21日,安徽农业大学林碳云团队前往宣城市展开实地调研,体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如何赋能乡村振兴,让绿水青山实现“颜”“值”同升,勾勒出一幅山乡巨变、‌锦绣斑斓的新皖画卷。

1.拓宽“增绿活绿”途径,盘活乡村美丽经济

在五龙山林场,实践团深入调研,切实感受林场整体发展状况,通过与场长张仁发交流了解到五龙山林场以毛竹笋材两用林为特色,巧妙地将自然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不仅有效保护了当地生态资源,还为林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团队成员通过实地考察,与农户、商家交流,见证了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但也发现国有林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存在的“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问题依然突出,更加坚定了成员为乡村发展贡献青春力量的决心。

随后,团队成员前往笄山村、花鼓村等村庄与村干部进行交流,了解林业碳汇项目在乡村开展面临的困境,寻找乡村“活绿增绿”途径。带着如何有效推进乡村碳汇的疑问,团队成员走进田间地头,深入乡村街道,通过问卷形式了解农户生计资本及其碳汇交易参与意愿。团队成员任峻瑶说到,调研中,为了提高林农的生态意识,增强他们参与林业碳汇项目的积极性,大家耐心地向林农普及林业碳汇知识,激发林农对参与碳汇交易的热情,给项目的推行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2.探索两山转化路径,深化林权改革之路

如何活化林权改革机制,助推青山变“金山”,团队在旌德县柳溪村找到了答案。在村党总支书记姚洪武的介绍下,成员了解到柳溪村创新建立“两山银行”模式,深化林权制度改革,鼓励农民将零散的林业资源“存入”两山银行,并颁发《生态资源受益权证》作为“存折”,让林地从实物变成资产。团队成员席羽彤回忆,站在观景台上,可以看见成片的白茶、香榧、优质果园等规模化产业建设,“这不仅带动了柳溪脱贫致富,也带动了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闲散的社会风气,可以让老百姓真正尝到甜头”,她不禁感慨。

走进“全国林长制改革策源地第一村”-华川村的特色灵芝基地,团队发现:大片遮阳棚下,灵芝“伞”面上、培养基上均被厚厚一层褐色粉末覆盖,据工作人员介绍,这种粉末叫做孢子粉,可以用于制作多种食品和保健品。“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村书记王宏明动情地对团队成员说到,华川村正是以林权制度改革为基础,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招引多家农林企业进驻,积极推进林下经济发展,不断提升以灵芝为代表的产业链价值,实现了“以绿为宝,点绿成金”。

3.聚焦生态高颜值发展,“碳”路林业三产融合

近年来,泾县立足区位优势,依托丰富的林业资源,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在蔡村镇小康村,村书记华航介绍说:“我们村自2021年起开始向旅游业转型,致力于将当地的一二三产业进行融合升级,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团队了解到小康村积极引进企业的资金投入,结合当地优美的生态环境,打造出月亮湾银河谷等景点,吸引大量游客前来露营游玩。

在泾县茂林镇唐里村,村书记周冰彩向团队介绍了唐里村“森林+康养+旅游+研学”的发展内容,通过积极发展三产,村民们的腰包鼓起来了,生态保护的意识也提高了。针对周冰彩书记提出的在新媒体助力乡村振兴方面的困惑,马乐璇向她提出建议:利用好新媒体不仅需要发挥村委会作用,还需要激发农民自我宣传的主观能动性,讲述生态项目背后的故事,达到“见人、见景、见生活”的效果,由内到外为本地特色产业造势,为乡村振兴助力。

此次“三下乡”一行,深化了实践团队对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解,激励青年牢记领袖嘱托,不负青春、不负韶华,用生态产品发展赋能乡村振兴,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奉献青春、增长才干、贡献智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马乐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9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