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日讯(通讯员 钟利 李云涛 刘欣怡 欧阳雅婕)7月17日,江西财经大学义工协会“梦起传统,七彩同行”教研队赴赣州市蓉江新区潭口镇江坝村开展了为期十天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在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宽乡村儿童知识视野,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同时,教研队还深入农村,对江坝村助老生态圈进行细致调研。
点滴日常探古趣,寻踪文化悟品德
观日常生活,促文化理解,追溯“千年文化路”。为促进学生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教研队设置基础课程,将日常生活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增进学生们对二者的认识。
课堂上,志愿者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出发,引领学生们从生活中捕捉传统文化的影子。徜徉古诗海洋,以“思想引领”为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跨越古今文明桥梁,在“文明生活”的画卷里共绘和睦相处的美景;拥抱身心健康之旅,深入探索自我,掌握情绪的风帆。志愿者通过生动的讲解,并结合古诗、十二生肖、中医等传统文化设计有趣的手工和互动游戏,引导学生们发掘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步步领略二者的魅力。
而在课堂外,志愿者组织趣味运动会,带领学生们参加投壶、报纸拔河、两人三足、乒乓接力等融古今元素的趣味运动。在汗水的浸润与加油呐喊声中,学生们感受到传统体育的魅力,最终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图为学生们在趣味运动会中进行投壶比赛。通讯员 欧阳雅婕 摄
支教课堂扬古韵,传统文化润童心
展沧桑画卷,寻文化根脉,守护“薪火相传梦”。教研队以基础课程筑基,用特色课程赋能,推动文化育人与课程育人相结合,进一步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在课堂中,志愿者以中华文化为桥梁,并灵活运用视频、音乐、趣味游戏、VR技术等多元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让学生们在互动中感受文化、传承文化。从非遗传承到艺术探索,从国粹精华到西游奇境,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除此之外,志愿者们化身为“手工伙伴”,通过制作陶瓷粘土、绘制京剧脸谱、创作简易瓷板画等引导学生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中华优秀文化的力量和价值。
寓教于乐,寓学于趣,寓教于心,学生们在课程中体验到非遗技艺的魅力,感受到中华文化背后的匠人精神和创新理念。“三下乡的意义是把学会的知识与技能带入现实,在助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传递那份纯真与美好”,一名志愿者如是说到。
图为志愿者向学生们展示京剧脸谱。通讯员 刘欣怡 摄
图为志愿者协助学生们进行粘土捏字手工制作。通讯员 李云涛 摄
调研助老生态圈,关爱暖阳照晚年
课程圆满结束后,教研队迅速行动,于江坝村启动助老生态圈调研。遵循“十助”之精髓,“四解”之要义,以及“以老待老”的温情理念,教研队步履不停,深入七户家庭,细致考察江坝村助老现状。在调研过程中,教研队与村民进行面对面的深入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与需求。从“希望快递能进村”到“停电抢修很及时”……,这些朴实无华的话语中,透露出老年群体对便捷生活、安全保障的殷切期望。
通过这些真实的反馈,教研队对江坝村助老环境的建设成效有了更精准的把握,也深刻感知到老年群体对高质量养老服务的深切渴望。此次调研,不仅是走近基层探访江坝村助老现状,更是对未来助老服务优化升级的一次深刻启示。
图为志愿者深入江坝村老人家中进行调研访谈。通讯员 钟利 摄
本次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圆满落幕,课程寓教于乐,不仅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也激发学生们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同时,关于江坝村助老生态圈的调研也为未来更好地服务乡村老年群体提供重要参考。此次活动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展现青年一代在时代浪潮中的责任与担当。
图为志愿者与学生们在赣州市潭口镇江坝小学合影。通讯员 李云涛 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欣怡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