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9日讯(通讯员 谭钧宇)在这个暑假,我作为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学生参加了暑期三下乡活动,前往河南省洛阳市大河荟进行暑期社会实践。作为郑州大学三下乡“寻迹数字古都,探索文化新篇”实践队的一员,在本次实践活动中,我们理论联系实际,通过一部部沉浸式剧场探寻洛阳故事与科技艺术的融合,深入探索洛阳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数字化道路,感受洛阳的独特神韵。神奇的洛阳之旅令我印象深刻,受益匪浅。通过此次的实践活动,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邃与博大,对中华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更加明白团队协作的意义,也是对自我情感与思想认知的一次深刻洗礼,对洛阳当地的风土人情和脚下土地文化历史的厚重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正值暑期,我十分感谢学校能给我们这个宝贵的机会,让我们能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亲身体验生活,了解社会百态,扎根实践。实践活动期间,郑州大学三下乡“寻迹数字古都,探索文化新篇”实践队的队员们深入一部部沉浸式情景剧,走访活动现场观众与工作人员,了解洛阳各类博物馆、数字馆发展状况,看到了洛阳对文化遗产的挖掘与发展变化,更加深入地了解洛阳当地文化发展现状。
《寻迹洛神赋》是一部以洛阳历史文化为背景的沉浸式演艺作品。演出以曹植的《洛神赋》为灵感,通过数字影像、纱幕投影等高科技手段,演员生动形象的演绎,场馆内富有新意、令人眼前一亮的设计,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洛阳的神韵和历史文化,令现场观众惊叹不已,掌声连连。
图为郑州大学三下乡队“寻迹数字古都,探索文化新篇”实践队队员参观《寻迹洛神赋》数字化场馆。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谭钧宇 供图
走进演绎场馆,上方的圆形棋子状的建筑配合着音乐的跌宕起伏而上下翻飞,一动一静中在场馆上方组合成“河图洛书”;笛声中“曹植”乘扁舟缓缓而来,与神女遥遥相望,刹那间场馆上方两条水幕倾泻而下,更添朦胧之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图为郑州大学三下乡队“寻迹数字古都,探索文化新篇”实践队队员参观“洛神赋”沉浸式情景剧。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谭钧宇 供图
石壁轰然大开,佛像静谧慈祥,俯视众生,我们在龙门石窟的修建中感受洛阳古今兴废,在凿窟人响彻的号子声中震撼;我们穿越回盛世繁华的盛唐时期,聆听李白吟咏的千古绝唱,与仕女共舞于花前月下,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文化自信与浪漫情怀,在文人墨客的吟诗中沉醉,在古今洛阳的盛景中歌唱洛阳的神韵……
演出过程中,我们可以在无固定座位的环境中自由行走,与演员同台观演,近距离互动,沉浸式体验极大地提升了我们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同时,还能通过互动环节深入了解每个场景的文化背景,实现教育与娱乐的结合。随后,我们也对现场工作人员进行走访,了解到《寻迹洛神赋》充分利用数字光影技术,营造出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光影效果,通过高科技手段和创新的表现形式,增强了演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演出剧本经过多次修改,专题会议达140多次,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确保了沉浸式剧场的高质量输出,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全新的视听盛宴。
通过本次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我体验到了实践探索的快乐和满足感,我自身的应变能力和组织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寻迹洛神赋》中流露出的浪漫主义情怀,与洛阳这座城市的历史气息相得益彰。从中我可以感受到洛神赋对美的极致追求以及对爱情的深沉感慨。而在洛阳的土地上,这种追求和感慨似乎变得触手可及,它们融入了空气、土壤和流水之中,成为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我也对中国古典文化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
图为郑州大学三下乡队“寻迹数字古都,探索文化新篇”实践队队员合照。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谭钧宇 供图
洛阳之行,让我明白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珍视与探究。这也激励我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关注文化遗产的发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总的来说,这次实践活动不仅是应用实践的积累,更是一次心灵上的触动。我相信,这次的经历将会成为我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激励我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前进,我将带着这段难忘的探索记忆,继续探寻文化的深度,也希望能够把这份收获和体会,传递给更多的人,在未来的旅途中,我将继续探索与学习,让这些古老的文化精髓,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景慧颖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