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工大学子走近宣纸、木梳探寻非遗产业革新

发布时间:2024-07-29 16:4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杨紫涵 黄浩然   阅读 7.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9日讯(通讯员 杨紫涵)为贯彻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增加大学生对于非遗文化的了解和传承,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7月11日至13日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榔桥拾遗,‘砼’传徽韵”暑期社会实践团队9名学生来到宣城市泾县榔桥镇开展暑期社会调研活动,以实际行动走近非遗,投身非遗文化传承活动。

参观宣纸文化园探传统革新

7月13日上午,合肥工业大学“榔桥拾遗,‘砼’传徽韵”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榔桥镇宣城文化园进行参观调研。首先队员们参观了整个园区,整体建筑以白色为主色调,重重叠叠,犹如铺展堆叠的一张张宣纸,加之碧波荡漾的水,让人走入了一个极具艺术美感的宣纸的世界。

在文化园配备的智能耳机的解说下,队员们了解到由宣纸印制的古书籍,其破损程度比其他纸张要低得多;而在宣纸长达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工匠们也与时俱进不断引入新元素新科技进入宣纸制作,如明代的水碓工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打浆机等。而作为宣纸的发源地——泾县,在明代就已将泾县的宣纸称为“泾宣纸”,根据各种古籍记载来看,当时的“泾宣纸”质量最佳,在全国颇负盛名。队员们为宣纸的韵味和浓厚的历史气息所折服,同时也感受到了先进科技在传统文化中应用的优势。

随后队员们参观了园内的文创店。以宣纸为主体创新出的各种小商品琳琅满目的出现在游客们眼前,中国风的用宣纸制作的奏折式本子,各种颜色和花纹的特色宣纸等。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店内的展台,它是完全由宣纸制作而成的。看似柔软的宣纸在经过特设的结构设计之后,变得如此坚韧成为了可以承载起一定重量的展台。这让队员们惊叹不已,再一次感叹于宣纸的韧性和匠人们的智慧。

(图为文化园内宣纸制作的展台 实践队队员 杨昊供图)

在文创店的一侧,队员们与馆内的美术家左汝民老师进行了交流。左老师亲切地为队员们展示了手绘纸扇的制作过程,白盘着彩,一笔着两色,浅浅几笔,雪白的宣纸上就开放了一朵兰花。这将中国画与宣纸扇巧妙结合,又以现场作画的形式让游客亲眼目睹文创的诞生,近距离感受非遗的魅力,摒去的传统的枯燥,让非遗活起来、动起来了。除了别出心裁的展示方式和丰富多样的文创设计,队员们还在文化园内看到了许多宣纸的创新应用,如宣纸邮票、宣纸打印等,这些深深吸引着队员们,也让他们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有了新的思索。

(图为队员们观看左汝民老师作画 实践队队员 黄俏冰供图)

最后队员们来到宣纸制造过程的演示的展馆,一反博物馆静止、枯燥的特点,在这个展馆中,所有的制作过程都是由工匠们亲自制作演示的,宣纸制作的每一个步骤都生动的呈现在眼前,整个过程环环相扣而井然有序,让人叹为观止。

期间团队对首届大国工匠捞纸师傅周东红进行了采访,周师傅介绍到:捞纸过程中,精度浮动要求在1克左右,十分考验师傅的手法,是一个很精细又枯燥的工序。这让队员们对日复一日从事着宣纸制作的匠人们产生了深深的敬意。在采访的结尾,周师傅还表示希望通过这样的演示,可以激发更多的人对于宣纸文化的兴趣,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它、从事它。

(图为队员们对周东红师傅进行采访 实践队队员 黄俏冰供图)

在场馆的门口,队员们向一位场馆的商贩了解场馆的客流量情况,却意外发现大叔本人其实在政府任职,而家中就种有许多宣纸的原材料——青檀树,而环抱文化园的群山上生长的也大多是这种树。大叔表示,在节假日游客会多一些,在有了一些互联网方面的宣传后,游客的数量有了明显的提升。

队员们相信,在当地人的努力和政府、社会的多方支持,以及媒体的多形式宣传之下,宣纸文化一定能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深入木梳产业究木梳新发展

下午,团队成员按计划来到榔桥镇溪头村木梳产业园,作为木梳之乡的榔桥,当地木梳制作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在溪头村胡书记的带领下,队员们进入到木梳工厂,亲身感受木梳制作的精湛工艺与独特魅力,开启木梳寻踪之旅。

队员们跟随胡书记的脚步来到了生产车间,亲眼目睹了木梳从原材料到成品的整个制作过程。以流水线的形式,工匠们分别进行着不同的工序,锯料、开齿、打磨、抛光等,他们熟练地运用各种工具,将一块块普通的木材变成了造型各异、光滑细腻的木梳。队员们纷纷围在工匠身边,仔细观察每一个步骤,不时提出问题,工匠们都耐心地一一解答。在交流中队员们了解到,榔桥木梳的制作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而榔桥木梳的种类也是丰富多样,其中黄杨木梳和枣木梳曾被冠以“宫梳”的名号,是宫廷御用的梳妆用具,而这些原料都是就地取材,由当地四季分明的气候造就了梳子的特殊质地。“这制作工艺看似单调枯燥,实则深藏玄机。”胡书记向队员们讲解道,“从原材料的选取、采伐时间的选择、再到加工的28道工序,每一步都有精细的讲究。”

(图为工人们在加工木梳 实践队队员 卢琳供图)

当来到了成品区时,队员们被各种款式的梳子深深吸引。经过老板的介绍队员们得知,当地的木梳制造一方面与徽州文化紧密结合,如传统的徽州木雕工艺、新安画派的技法和传统的髹漆工艺,这些都被运用到木梳的修饰制作当中,造就了榔桥木梳独特的徽派神韵。另一方面,在设计上也增加了很多新思路,使木梳的造型更加新颖独特,有的简约时尚,有的古典优雅,在保留了传统制作工艺的同时也与当下的艺术潮流相结合,创造了许多更易于年轻人接受的,更与时俱进的梳子,如牛角加木、金属加木等。这些创新举措将传统工艺融入时代新潮,让木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活力,推动了木梳产业的发展,也给了队员们宝贵的启示。

(图为厂内形状独特的梳子 实践队队员 卢琳供图)

接着,队员们采访了木梳厂的老板,通过采访队员们了解到,如今木梳的销售渠道越来越多元化,木梳厂不仅通过传统的实体店铺进行销售,在电商平台上也广开销路,将木梳销往全国各地。“我们一年的产值能达到一千万”,老板骄傲地向队员们介绍到,同时还表示不仅会在销售方式上创新,也会将更多的经费投入到产品升级上,在款式开发上也不断探索创新,紧紧跟上时代的发展。

(图为实践队队员采访村团支部书记 实践队队员 李奕彤供图)

“榔桥木梳制作技艺”于2014年已经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有许多徐福海、吴国华等这样坚守在木梳企业之中,坚持将它发扬光大的手艺人。据胡书记介绍,当地的木梳产业十分发达,仅仅在镇上从事木梳生产的产业园就有六家,每一家都各具特色,是当地制造木梳的主力军,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小作坊。值得一提的是,当地各个木梳企业正在筹办建立木梳协会,便于交流合作共同应对行业挑战。同时,政府也出台了许多政策助力木梳行业发展。

参观了工厂后,队员们与当地的居民进行了一番交流,在各位大爷大妈的口中,队员们了解到了许多关于木梳的传奇故事,在这些故事中,木梳都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承载着诸多美好寓意。木梳,这一古老而寻常的物件,蕴含着深厚且独特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木梳被视为吉祥之物,常作为爱情的信物或友情的赠礼,传递着深情厚谊与美好祝福,队员们也纷纷买了木梳赠予亲朋好友。相信在当地政府和企业负责人的共同努力,木梳产业在未来能够继续发展壮大,成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融合的亮丽名片。

踏足榔桥,驻足非遗,不论是宣纸的柔韧还是木梳的圆润,都在队员们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文化园中的非遗的创新应用和木梳制造的创新产业,给了队员们进一步发扬非遗文化的新的启示,只有多方合作,让非遗文化活起来、新起来,才是未来的发展之路!

(作者/杨紫涵 黄浩然 摄影/黄俏冰 杨昊 卢琳 李奕彤)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2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