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工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红色传承,非遗寻迹,赋能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4-07-27 17:4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吕梦想 孙铭娇   阅读 8.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7日讯(通讯员 吕梦想 孙铭娇) 7月8日—7月20日,山东工商学院“红绘青春,非遗促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10名同学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深入烟台胶东,与红色历史故事、非遗文化项目开展“交流对话”,为探寻“红色+非遗”的乡村振兴新模式贡献智慧与力量。

传承红色精神,凝聚奋进力量

胶东,是一片革命的热土,是一片红色的热土,更是一片英雄的热土,哺育了特级侦察英雄杨子荣等一批英雄模范,诞生了黄金密运等耳熟能详的传奇故事。

图为实践团队在胶东红色文化陈列馆合影 通讯员 孙铭娇摄

追寻历史的脚步,实践队员来到胶东红色文化展馆,走进全国双百人物、特级侦查英雄杨子荣的故乡——山东省第四批红色文化特色村培育村嵎峡河村,聆听村支书、第一书记、老党员等讲述革命故事,重温胶东百年红色文化,追忆革命发展艰辛历程。身临其境般感受那些光辉伟大、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进一步加深了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图为实践团队在嵎峡河村调研 通讯员 孙铭娇摄

图为实践队员在杨子荣记忆展陈馆前的合影 通讯员 孙铭娇摄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我更加深入了解了战争年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勇事迹,对于‘战斗精神’有了更深地感悟。革命年代的战斗精神在如今仍未过时,它仍然有着宝贵的精神价值,激励着我们大学生为了崇高的理想目标而奋斗”实践队员曾焱楠说道。

追寻非遗足迹,传承文化精髓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追寻非遗的脚步,队员们先后参观了杜木匠木工非遗展示馆、菜根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牟平文化馆、胶东民间艺术博物馆,学习和体验胶东花饽饽制作、胶东传统木作技艺等。

实践团队体验面塑制作工艺 通讯员 郑云倩摄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棒槌花边技艺”是一种源于欧洲的传统民间手工编织技艺。“棒槌花边对我来说不仅是手艺,更是一段时代专属记忆”,在烟台所城里非遗小巷中,实践队员零距离向棒槌花边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邹汉珍老师学习和调研。在老师的指导下,队员学习“稀布、密布、辫子”等多种织法,并能够根据所画的图样,织出成品。

图为实践团队跟随邹汉珍学习棒槌花边技艺 通讯员 孙铭娇摄

图为实践团队体验棒槌花边技艺 通讯员 孙铭娇摄

“非遗手作传承的不仅是物品,更承载着故事和风土人情,每一个手作由于制作过程的变化,都有其独一无二性,这也是非遗的魅力所在”队员于子飞说道。

勇当传承使者,共创美好明天

为激发人们对非遗的兴趣,讲述非遗承载的历史印记,用非遗讲好中国故事、传承非遗文化,在实践过程中,队员们纷纷化身“宣传达人”“网络主播”,认真策划直播,组织社区宣讲,制作“棒槌花边”专属IP,并制作系列表情包,为非遗传承保护注入青春活力,激发人们对于烟台非遗的了解、对工匠精神的学习热情。

图为实践团队走入养马岛进行非遗宣传 通讯员 孙铭娇摄

图为实践队员在养马岛进行调研 通讯员 郑云倩摄

“通过几天的实践调研,特别是听了非遗传承人的讲述和自己动手创作,让我体验了非遗技艺的魅力,也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实践队员杨欣雨说,“回到家乡后,我将走村入社推广和宣传,引发身边人前往烟台旅游、了解胶东红色热土、关注和重视非遗,为非遗传承长久不衰贡献力量。”

“带领青年大学生学习非遗,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让非遗活起来、活下去”,社会实践团队带队老师尚柯伶表示,要鼓励新时代的大学生,在学习非遗的同时,更要敢于创新,善用互联网平台、创新推广方式,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非遗,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传承非遗。

—— 6 ——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尚柯伶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0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