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脉搏,探源知新——华中科技大学“喻竹计划”东湖高新区实践队一分队前往武汉市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等三地开展调研

发布时间:2024-07-26 08:5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吴祖立 陈芳宇 田霄杨   阅读 1.0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6日讯(通讯员 姜沐瑶) 回顾中国青年运动的光辉历程,武汉是一座绕不开的城市。它不仅是楚文化重要的发源地,同时也是孕育红色革命基因的一方热土,展现出了极其顽强的生命力和英雄气质。武汉究竟是为何会成为这样一座城市?为了探究这一问题,7月20日,华中科技大学“喻竹计划”东湖高新区实践队一分队开展了“荆楚脉搏,探源知新”实践调研活动。

1.探源·盘龙城寻城市根基

江汉泱泱,商邑煌煌,盘龙城遗址位于武汉市黄陂区,是商代中期距今3500多年的古城遗址,被誉为“武汉城市之根”。作为长江流域青铜文明中心,盘龙城不仅是商朝在南方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更是武汉城市发展的源头。7月20日上午9:00,东湖高新区实践队一分队成员为探源荆楚文化根脉,增强文化自信,前往盘龙城遗址博物院。

图1 实践队在盘龙城遗址博物院正门合照 (代婉琦 摄)

博物院共设“浪淘千古”、“故邑风物”、“角立南土”三个展厅,对应讲述了盘龙城的考古历程、古城变迁、历史意义。整体建筑采用“半嵌入式”设计,将遗址本体作为最大的展品。当晨光轻拂过门槛,温柔地渗透进场馆的每一个角落,一场穿越时空的视觉盛宴悄然上演。馆内,一幅幅细腻描绘的历史长卷悠然铺展,它们不仅仅是色彩的堆砌,更是时间的低语,引领着观者的思绪悠然飘向那遥不可及的古代时光。实践队员们在这里既回顾了盘龙城遗址发现、发掘的历程,也了解了考古学视角下盘龙城遗址的兴衰、变迁与文化面貌,从居民、日常、军事、习俗、艺术、建筑、生产等多个角度,全方面沉浸式地认识了盘龙城。

图2 实践队队员观察博物院收藏的出土文物 (代婉琦 摄)

作为长江流域同时期等级最高、出土遗存最丰富的城市聚落,盘龙城借助长江成为了这一地区文化互动网络的中心,但最后也因为长江而衰落。盘龙城与今天的武汉市处在同一地理单元,同样是“靠江吃江”,盘龙城最后因长江而衰落,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如今的武汉没有重蹈覆辙呢?实践队成员决定去江边找寻答案。

2.弄潮·横渡长江共起宏图

从古至今,长江既是武汉抗敌发展的利剑,也是悬在武汉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它造福武汉的同时,也时刻威胁着武汉,但是如今,武汉人民对长江的态度相比古时变化了不少。毛泽东主席在会见美国著名学者杜波伊斯夫妇和女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时,回答他们关于“泡水”的说法:“错了,那不是泡,是水中击浪,征服自然,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我那是跟水斗,见到大风大浪,我总要斗它一斗。”不仅如此,毛主席还曾多次在长江畅游,以身说法。

为了解毛泽东主席畅游长江的伟大壮举、体悟他心系长江的博大情怀,丰富对武汉地域文化、城市精神的理解和体悟,7月20日下午15:00,东湖高新区实践队一分队成员前往横渡长江博物馆参观,学习大江横渡的精神与气魄,学习大江两岸推动民族复兴大潮滚滚向前的新举措。

图3 实践队队员阅读横渡长江博物馆的记录资料 (代婉琦 摄)

横渡长江博物馆开放五层,共三个单元,一层为序厅,二至四层分别为一至三单元,五层为互动厅,实践队成员从下至上依次学习参观。第一单元“击水中流”展出了毛泽东主席从1956年初夏至1966年7月这十年间在武汉18次畅游长江的详细资料,毛主席击水中流的雄姿和在长江轮船上的伟岸身影曾给全国人民以极大的精神鼓舞,也给武汉人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第二单元“情系长江”展出了革命时期毛泽东主席同长江和武汉的不解情缘,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对长江保护、治理和湖北经济建设倾注的大量心血。大江流日夜,人民写新篇,从“高峡出平湖”到“天堑变通途”,再到“江城起宏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毛主席当年描绘的蓝图已随长江之水的奔流东行成为现实;第三单元“大江弄潮”展出了武汉从1956年至今成功举办数十次的横渡长江活动的资料,“乘风破浪,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渡江精神,是武汉城市精神的重要元素与基因。在渡江精神的激励下,武汉人民强健体魄,优秀运动员为国争光,长江救援志愿队用生命诠释大爱。

浩荡长江,不仅有光荣的过去与回忆,更有辉煌的明天和梦想。

图4 实践队讨论博物馆中旧照片内容 (代婉琦 摄)

3.击水·防汛知新众志成城

了解了伟人及武汉人民对长江的态度之后,实践队继续探索武汉人民现今如何面对、处理长江的威胁。下午16:00,实践队成员参观了武汉防汛陈列展。展览分为前言、武汉陆沉、众志成城、决战决胜和新世纪续写新篇等五个章节,深刻展现了武汉防汛事业发展和取得的重大成就。

图5 实践队队员参观武汉防汛陈列展 (代婉琦 摄)

在参观过程中,实践队员详细了解了武汉延续千年的治水历史,学习了武汉人民的防汛抗洪史实。正是因为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党政军民同心同德,才铸就了武汉这座英雄城市伟大的抗洪精神。展览从“统一指挥、落实责任”“综合治理、系统施策”“提升能力、强弱补短”“预防为主、常备不懈”“超前预警、科学调度”“快速应急、抢险救灾”六个方面总结了武汉防汛的经验和启示,勾勒了武汉治水方略演进的脉络,同时展示了长江、汉江江滩防洪与环境综合整治的成就。实践队员一致认为,作为武汉的青年学子,要传承并发扬伟大抗洪精神,为长江、汉江的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与江城共赴美好未来!

至此,答案已经彰明较著。武汉是英雄的城市,湖北人民、武汉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他们从未被艰难险阻压垮过,英雄的城市不但表现在风雨来袭时的挺身而出,也来自它的历史血脉、时代淬炼和精神升华。从近代以来的革新图强,到改革开放的冲刷磨砺,再到抗洪抗汛的持之以恒,英雄特质深深融入武汉的城市血脉,成为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姜沐瑶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5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