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革命先辈,传承红色精神:湖大学子探访武当山革命旧址

发布时间:2024-07-25 10:0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惠民   阅读 5.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5日讯(通讯员 陈惠民)7月17日,湖北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十堰市武当山景区的红三军司令部及红三军后方医院旧址,在探寻武当山悠久的道教文化的同时也跟随革命历史的脚步,缅怀革命先辈,感悟责任担当,对红三军革命历史进行学习。

团队在武当山鄂西北革命根据地合影。

巍巍武当山,既有享誉全国的名胜古迹,也有革命先烈的铿锵足迹。团队成员前往武当山紫霄宫西耳房红三军司令部旧址。1931年9月,红三军以武当山为中心,将根据地扩展至均县全部,竹山、谷城、南等县部分地区。先后成立了3个县、20个区、182个乡苏维埃政府,根据地纵横500华里,其中三分之二地区进行了土地分配和政权建设,标志着以房县、武当山为中心的鄂西根据地已经形成。

团队深入探寻红三军的革命历程,了解红三军在武当山地区的革命活动以及对当地社会的深远影响。通过参观红三军司令部旧址和后方医院旧址,团队成员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红军官兵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为中国革命事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红三军在1931年以武当山为中心,建立根据地,开展土地分配和政权建设,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团队成员们通过了解红三军在武当山的历史和贡献,深刻体会到红军与当地群众之间的鱼水深情。红三军严守群众纪律,尊重道教文化,保护宫观文物,与当地道士和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这些历史故事无疑展现出红军的高尚品德和革命精神,让大家认识到革命胜利的根本在于人民的支持与参与。团队感受到红色文化的强大感召力,激发了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的决心与信心。

在司令部旧址纪念馆中,通过观看93年前张贴于墙柱上的口号标语,团队成员们感受着这栋房屋中承载着的厚重历史,大家意识到,红军的胜利与他们和人民之间的深厚联系是密不可分的。标语上写道:红军官员严守群众纪律——全体红三军官兵必须尊重道教规范;保护武当山宫观的一切文物;尊重道士,不拿道士的一针一线——与道人和群众建立“鱼水关系”。武当道总徐本善把紫霄宫父母殿西耳房腾出,供红三军司令部和贺龙军长使用,将西宫道院作为红三军后方医院。体现红三军与武当人民的深厚情谊。

团队于革命物品陈列馆。

随后,团队成员前往革命物品陈列馆,用镜头记录下馆内陈列的各个历史遗物,一面军旗,一盏油灯,一杆步枪,革命物件重现那段光荣的历史岁月。看到它们,仿佛就看到了革命先烈们坚毅的目光。时至今日,他们的奉献精神依旧滋润着当代青年的精神土壤。

团队于革命物品陈列馆。

展厅外侧的墙上介绍了几位革命人物的生平:邓中夏曾是文史系的高材生,在北大文史学院深造过,后来成为红三军的政治委员,并曾在莫斯科担任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国际代表。宋良猷和宋奎卿是本地人,积极参与革命活动。柳直荀在担任红三军政治部主任之前,曾任中央长江局的秘书长。

团队成员在对先烈的追忆中深刻感受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红色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一直发挥着重要的思想引领和精神鼓舞作用。

团队于红三军旧司令部。

成员们不仅把旧址的一砖一瓦记录在镜头中,更把旧址蕴含的革命精神镌刻在内心里,回想过去的烽火岁月,红军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指引青年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革命先烈们的英勇事迹,是新时代青年传承红色精神、续写辉煌篇章的宝贵财富。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惠民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3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