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4日讯(通讯员 李运程)为探寻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2024年7月18日,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深入恩施市西兰卡普生产基地进行实地调研。
西兰卡普:历久铭心的匠心之作
西兰卡普,这个名字在土家族语中意为“土花铺盖”,是土家族古老的手工工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妙的构图被列为中国五大织锦之列。
“西兰”指铺盖,“卡普”指花,西兰卡普即土家族人的花铺盖。西兰卡普是土家族文化的精粹,历史源远流长。它起始于商周,初雏在秦汉,基本成型于两晋,成熟在唐宋,明清臻于完美。历代以来,土家织锦都被土司土官作为上等贡品向朝廷纳贡。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观赏西兰卡普织锦产品
传承之路:厚重历史与现实挑战
现代工业化的推进,给传统手工业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力。通过与西兰卡普的传承人——田若兰老师面对面交流,团队成员了解到土家织锦工艺复杂,有纺捻线、染色、倒线、翻筒、捡花、挑织等十几道工序。织法讲究通经断纬、断尾挖花、反面挑织,喜以桃花、动物、鸟兽为代表,色彩斑斓、精美绝伦,真可谓慢工出细活。然而传统的织锦机效率低下,操作复杂。田若兰老师开始研究改善纺织机。2012年田若兰研发的新型立式织锦机问世,效能问题得到解决,操作也简便了许多。可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传承的责任愈发沉重。面对繁多的工艺步骤,不少年轻人望而却步,技艺传承之路任重道远。
图为新型纺织机
文旅融合:西兰卡普焕发新生
7月18日,团队成员前往西兰卡普生产基地进行实地调研。实践团队了解到,近年来,以田若兰为代表的西兰卡普传承者依托恩施旅游优势,大力发展非遗研学游,推动非遗进景区、进民宿,创新文创旅游商品,走出一条文化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共赢之路。新型织锦机小巧便携,走进百姓家中,带动群众增收致富。通过推动非遗资源产业化、非遗+文旅等多种融合路径,以图从根本上解决非遗传承难题。
土家织锦并不土,它是可以登上大雅之堂的精美艺术品。非遗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精神和文化传承。它们代代相传,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加强非遗活态保护与传承,将不仅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强劲动能,更能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提供旺盛活力。
团队成员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投身于非遗助农工作,探索创新非遗创新助农新模式,充分发挥非遗文化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助力乡村振兴,共创美好未来。大好江山,如织似锦!
图为西兰卡普传承人田若兰老师和实践团队成员合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运程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