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外青年“三下乡”:体悟移民历史,感受人物力量

发布时间:2024-07-24 11:4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徐梦圆   阅读 7.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4日讯(通讯员 徐梦圆)为深入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努力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以青春力量促进乡村振兴。

2024年7月13日上午,重庆外语外事学院“探史.续梦”服务队来到了位于重庆市万州区的三峡移民纪念馆,将在这里通过资料讲解,参观学习、采访游客等方式,展开自己的三下乡实践工作……

(图为服务队成员在三峡移民纪念馆前合照 张海婷摄)

这是一张感动了无数人的照片,照片当中的这位主人公正是当年的三峡移民之一,作为一名华夏儿女,他选择了相信国家的决定,响应政府的号召,成为了一名“三峡移民”,但和其他很多的移民一样,他舍不得自己土生土长的家乡,这时,他带走了自己家乡的一棵树,而这棵树,正是重庆市的市树——黄桷树。“为何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爱这土地,爱得深沉。”三峡移民们在面对国家发展时“舍小家,顾大家,为国家”的奉献精神和面对未知未来,不等不靠,迎难而上的团结拼搏气概无不让人敬佩。

(图为三峡移民纪念馆资料)

在采访游客时,一位三峡移民为成员们讲述了他面对移民时“不舍,支持,自豪”的心路历程,让成员们切实看到了一位三峡移民“舍小家,顾大家,为国家”的牺牲奉献精神,也看到了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双向奔赴。

(图为服务队成员徐梦圆采访游客时照片 郭怡婷摄)

紧接着,当队员们问到一位青年,对那段移民历史有没有自己的认识和感悟时,这位正读初中的青年情绪非常激动,她告诉成员们:这一次,她是专门来到三峡移民纪念馆参观学习的,体会到三峡移民强烈的“爱国情怀”后她深受震撼,同时表示将在未来的生活中传承与发扬这种精神。

(图为三峡移民纪念馆内的青年游客 郭怡婷摄)

当天下午,队员们又来到了重庆市万州区的万县面馆,采访了一位三峡移民企业家——周大林先生。

(图为服务队成员与周大林先生合照 凡鑫摄)

在被问到三峡移民问题时,周先生说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为祖国建设出一份力。而周先生不仅仅是万县面馆总经理,是三峡移民的一份子,他还是贫困大学生、孤寡老人的资助者,万州民建会的会员,抗疫防灾的一线人员等等。

接着,周先生向成员们讲起了他与他资助的一位大学生初次相遇时的故事,当时的周先生来到那位大学生的家里,看到他小小年纪就成为了家里唯一的顶梁柱时,脚上还穿着缝缝补补的解放牌鞋子时,周先生的眼眶湿润了,“真正最感动我的,不是他的家境,而是那个孩子,在这样的条件下依然自信、阳光。”从那时起,周先生便决定:“我要尽可能的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而这一坚持,就是十多年。

(图为服务队成员与周大林先生交谈时图片 凡鑫摄)

周先生与许许多多的三峡移民一样,当时都是积极地响应移民政策,开始拼搏自己的新生活,周先生说:“社会成就了每一个人,每一个人也应该去回馈这个社会,这是每一个企业家应该具有的精神。”当一位队员问起有没有什么想对青年人说的话时,周先生说道:“那就是学习,要用知识武装头脑,脚踏实地的一步一步创造,国家的希望一定在青年一辈。”

(图为服务队成员与周大林先生在万县面馆门前合照 张海婷摄)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通过在三峡移民纪念馆的学习实践以及对周先生的采访,让成员们看到了三峡移民们从当年对积极响应政策;到不等不靠去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再到力所能及的去回馈社会;最后到将期望寄予青年一代的精神与担当,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探史·续梦”服务队成员们在未来路上的理想与信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唐瑶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4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