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6日讯(通讯员 陈忱洁 杜玉宇 何子晔 林语桐 李宥锜) 7月15日下午,华中师范大学心火支教团新洲队(以下简称“新洲队”)在新洲区周欣书城、章林社区、图书馆围绕传统文化展开系列素质课程。支教队队员李宥锜、李玥颐及罗紫璇分别设计了《临安十二时辰》《六面怪脸》《皮影戏的光影魅力》三门课程,凭借立体化、趣味化、实践性的教程设计引导学生们“学进去”、“动起来”,兼具历史性与现实感,以现代化视角阐释传统文化,带领学生深入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美。
穿梭千年,探寻非遗的前世今生
《临安十二时辰》课堂借由太阳移动的轨迹直观展示时间流动,以十二时辰为线索,带领学生们穿越千古,回到宋代,探寻古代临安城百姓的生活轨迹。借由对古代时辰划分方法的科普,李宥锜将古琴、蹴鞠、点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串联起来,在培养学生时间意识的同时,推动学生深入南宋市民生活,引导学生在互动中自主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以多种视角展示非遗文化的前世今生。
图为“临安十二时辰”课堂教师讲解
深入民俗,纹绘非遗的原始魅力
傩文化是根植于农耕文明的原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拉近传统民俗与学生间的距离,李玥颐借助视觉冲击力强烈的视频与图片导入主题,引导学生们认识“六面怪脸”这一傩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此外,她通过绘画与折纸活动,让学生们在实践中真切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傩面具的独特魅力,感受傩文化的强烈生命力。学生喻梓卿表示:“我觉得六面怪脸很新奇好玩,面具上的脸特别夸张,在上完李老师的课之后我学会了一项新的手工,还更加了解传统文化了。”
图为“六面怪脸”师生互动
传承焕新,影印非遗的风韵筋骨
为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推动学生参与到传承祖国优秀民间艺术的活动中去,罗紫璇开设了《皮影戏的光影魅力》的文化实践课程。她以同学们熟悉的经典皮影片段为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并介绍了皮影戏的历史来源、表现形式、工艺流程以及皮影戏的现代化传承与创新。为深化学生对于皮影的认识,她带领学生们用笔绘出皮影纹样,助力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悟皮影艺术之美。此外, 她在课程设计中呼应了新洲队此前的实践课程,延续新洲队全方位、深程度推进素质课程的基本步调,持续助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谈及开课的初衷,她笑道:“我设计课程是为了让孩子们在理论学习与动手创作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现在看到孩子们展示自己绘制的皮影纹样时的笑脸,我觉得我的目的达到了!”
图为“皮影戏的光影魅力”教师讲解
新洲队的特色文化课程旨在通过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教学模式,古意今传,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在学生们的心中埋下文化自信的种子,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化发展。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忱洁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