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理工学院“云乡队”在扬州市多处村镇进行网络“云实践”

发布时间:2024-02-19 22:22   来源:南通理工学院   作者: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云乡队   阅读 974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一、调研背景与目的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信息通信技术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作用日益彰显,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农村网络的普及和在乡村振兴中的运用成为了社会关注的话题。为此,南通理工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云乡队”利用寒假走进农村,展开调研,来探索当代现代信息技术如何与农业农村各领域各环节融合,加快数字乡村建设的进程。

 

二、调研方法与过程

本次调研采用搜取历年资料、问卷调查、访谈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扬州市内的沿湖村、双塘村、甘泉镇等多个村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通过与当地村民、村镇干部、企业家等多元主体的交流,获取更加符合各村镇实际生活需求的资料。

 

三、网络科技与信息技术应用现状

1. 基础设施建设:扬州市乡村地区的网络覆盖率和信息化水平逐年提升,多数村镇已实现4G网络全覆盖,部分地区已开始5G网络的布局。信息通信业充分发挥创新驱动和赋能效应,推进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农村网络基础设施供给能力,助力农村产业数字化走深向实,促进智慧农业、智慧交通、智慧水利、智能电网、智慧村务发展。在双塘镇农家书屋、“邗小哥”爱心驿站等都是为百姓以及社会人员服务的好去处,小哥们可以在手机上查询最近的驿站,给手机紧急充电或在驿站喝点水休息一下,滴滴司机则可以前往便民车棚用充电桩安全充电。在双塘村党群服务中心,自主研发的“微天眼系统”全面保障了居民生活的安全和质量,时刻监督路况、火灾等意外事件。

2. 乡村治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了乡村治理的透明度和效率,如村务公开、在线办事等。沿湖村推行的三项民主机制,第一项就是“村民代表会议”,村里大小事项摆到台面上,让村民代表来议、来定。村民代表是沿湖村410户村民一户一票选出来的。定下来的事情,干得好不好,还有“村民代表监督”“全体党员审议”两项机制保障,村民不方便出行以及不能及时到场参会的都能通过线上会议顺利进行。

3. 乡村旅游与文化传播:打造符合村落的特色乡村旅游,借助网络平台,将本村特色文化和旅游资源得到有效宣传,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体验。

l 近年来,甘泉镇的长塘村坚持党建引领、特色强村、产业立村、治理兴村、生态靓村的发展路线,整合3A级景区陈园、千亩樱花园和扬州市琴筝文化产业园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通过网络宣传,打响属于甘泉自己的樱花节品牌,开通乡村旅游专线,让甘泉看到了农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魅力。甘泉通过招标引进专业的策划公司,打造“天使之城” “爱情小镇”等旅游名片,园中植入婚纱摄影等各式风情体验,樱叶经过加工后可以食用,从而樱花类的奶茶、酸奶开始在樱花节上售卖。

l 同时沿湖村的村党组织将目光瞄准了村里的生态和渔文化资源,提出“党建+旅游”兴村战略,发动党员干部走访渔民,向村里的老渔民请教,收集整理渔村传统特色文化,并从鱼技、渔歌、鱼祭、鱼饮、渔俗等多个方面发展。推动传统渔具制作、渔家面点制作等技艺申遗和邵伯湖渔博物馆建设,实现特色产业与特色文化的有机结合。村里还启动了融渔业文化、渔业产业和三产旅游为一体的“印象邵伯湖”产业园综合开发项目,为扩大渔村知名度、拓宽致富渠道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聚起“人气”的基础上,沿湖村搭建“党支部+合作社+产业”平台,成立“旅游发展党支部”,由党组织领办“生态旅游观光专业合作社”,邀请北京同和旅游设计院共同起草沿湖村旅游发展规划,以“渔隐”为主题,主打“深休闲、微度假、慢文化、细体验”,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度假+养生、旅游+文创的特色乡村游,先后开展了冬捕“杀围节”、邵伯湖文化美食节、邵伯湖渔家民俗风情节等多个渔村特色文化活动。2017年,沿湖村先后荣获“国家级最美渔村”“全国生态文化村”两大荣誉称号;2019年,沿湖村接待游客16万人次,仅旅游收入就达2000万元。

4. 电子商务与农产品销售:电商平台为农产品打开了新的销售渠道,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有效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在疫情的冲击下,沿湖村积极与相关部门共商转型发展策略,成立了“党员带货分队”,党员、干部当“代言人”与电商平台对接,打通销售渠道,带货鸭蛋近30万个、家禽2万多只,渔家豆腐圆、锅巴鱼、芡实等渔家美食收入10万余元。这座历经沧桑的小渔村,一直在努力改变着自己,积极跟上时代的脚步。甘泉镇五湖村则资源变资产,黄土变成金。村级经济实力增长后,五湖村因势利导,建设占地1630平方米村集体厂房,成功招引顺丰物流入驻,成为顺丰物流扬州北片区物流枢纽。物流品牌企业的入驻,不仅每年可让村集体经济增收26万元,更为全村现代农业发展奠定物流优势。

 

四、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1. 数字鸿沟问题:部分老年群体和低收入家庭在网络使用和信息获取上仍存在困难。

2. 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随着信息化程度的加深,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日益突出。

3. 人才短缺:乡村地区缺乏既懂农业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4. 创新动力不足:部分乡村企业和农户对网络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持保守态度。

 

五、对策与建议

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投入,推动电信普遍服务走向农村偏远地区,持续提升光纤和4G、5G网络在偏远地区覆盖的广度和深度,让广大乡村人民共享信息化红利。

2. 开展数字技能培训:组织针对村民的数字技能培训,缩小数字鸿沟。

3. 完善信息安全体系:建立健全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推进政务数据安全有序共享和开放利用,加强乡村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

4. 引进与培养人才:通过政策扶持和教育培训,吸引和培养信息技术人才服务乡村振兴。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5. 鼓励创新实践:设立创新基金,支持农民通过直播带货等线上销售方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鼓励乡村企业和农户探索网络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模式。

 

网络科技、信息技术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仍面临诸多挑战。通过本次调研,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不断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强化人才培养,才能充分发挥网络科技和信息技术的潜能,推动地方乡村振兴事业迈上新的台阶。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涂心雨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