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教坛 笃志树人| 滨州学院“最美教师”吴涛

发布时间:2023-10-10 08:51   来源:滨州学院      阅读 759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教师风采

老师.jpg

吴涛 

(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  副院长、教授) 


  参加工作以来,吴涛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坚守平凡,攻坚克难、勇于创新,担当奉献,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管理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先后被推选为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带头人、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渤海英才·杰出贡献专家。 

一、爱岗敬业,教书育人 

2005年,怀揣着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吴涛入职学校,成为一名躬耕于三尺讲台的人民教师。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他心中有责,心中有“生”,时刻牢记肩负的教学、科研使命,兢兢业业、勤勉干事。 

“林木茂盛,必先固其根”,他深知要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有扎实的功底。他虚心向老教师学习,主动听课,积极探索,不断寻找自己教学方面的弱点和差距,积极提升教学科研能力。经过几年努力,他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形成了一套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先后承担的《生态学》《土壤肥料学》《食品分析实验》等多门本专科课程得到了领导、师生好评,连续多年教学质量评价为优秀。通过不懈努力,他逐步成长为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保护教师团队成员、省生物技术基础课教学团队骨干成员和省精品课程“生态学”主讲教师。 

在做好教学的同时,吴涛积极开展教研工作。他主持的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黄河三角洲盐生植物多糖的发酵提取与分离鉴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融入我国中医药发展中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屠呦呦等老一辈专家为中医药事业奉献终身的精神,增强全面建设健康中国的使命担当和责任意识,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截至2023年4月,该课程已在我校及青海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大连医科大学等高校推广应用并获得软件著作权。他主持教育部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项、校重点教研项目2项,主编教材1 部,以第一作者发表教研论文5篇,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校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二、扎根地方,潜心科研 

  工作伊始,针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石油污染和生物资源开发技术含量低、利用粗放等问题,吴涛克服重重困难,积极开展实地调研,对该地区石油污染土壤修复和野生植物资源深度开发利用等做了大量创新工作。他牵头负责研发的黄河三角洲石油污染盐渍化土壤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对高盐环境下土壤中石油污染物降解率达到74.5%,在国内外同类研究中处于较高水平, 该成果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创制的超滤-树脂联用纯化盐地碱蓬红色素技术,与传统提取方法相比,所得红色素色价提高7.31倍,高于国内外相关报道水平,该成果获得滨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些成果的取得为区域环境质量改善和助力黄河三角洲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吴涛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和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计划项目各1项;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山东省软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滨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3项;出版专著1部,授权国家专利9项,发表论文50余篇。 

三、履职尽责,服务担当 

  作为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吴涛积极协助学院负责人开展人才引进、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工作。围绕人才引进目标,他组织学院老师广泛宣传,主动联系,与博士反复沟通交流,超额完成各年度学校下达学院的人才引进目标。稳步推进学院学科、科研工作,根据学科和硕士点建设需要,以学院现有实验室资源为抓手,组建科研团队,实行团队负责人制,进一步理顺学院科研管理体系。针对生物与医药硕士点申报条件要求,多方筹措,确保生物与医药专业各项指标达到申硕要求,为学校重点工作推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强化实验室管理和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对学院实验室存放危化药品进行彻底清查和规范管理,确保了学院7个本专科专业、1200余名学生实验教学任务的有序开展和平稳运行。 

四、教学相长,共同提升 

  作为学科带头人和学生导师, 吴涛不仅潜心钻研学术,提高自身专业能力,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他曾担任5个班的班主任,其中2008级跨校生物科学1班学生考研率达到90.6%,2013级食品质量与安全1、2班考研率达到72.5%;指导学生承担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项、校SRTP项目2项;指导本科生获得省级优秀毕业论文2篇,获得省级创新、创业竞赛项目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 

  吴涛的付出,同学们看在眼中,感激于心。学生们纷纷表示,吴老师的课是他们大学期间最难忘的课程。教学相长,来自学生的认可,成为他在教书育人道路上继续扎实前行的最好动力,学生的创新想法与互动反馈,也为他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提供了思考。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旭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