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红缨子,探索“酒以种为先”实践心得

发布时间:2023-09-01 23:07   来源:贵州大学   作者:邹小梅   阅读 785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心得

在这个夏日炎炎的暑假,我第一次参与了三下乡实践活动,显然第一次没有什么经验,但是和老师同学们一起的时候,总会感到无比的温暖,不会那么多手足无措。

我们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的第一站来到了仁怀市的红缨子有限公司。我们乘坐大巴车来到了目的地的入口处,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的红缨子高粱地,沉甸甸的穗子把茎杆的腰都压弯了。沿路上,我们能看到每户人家门前都晒着红缨子高粱,能感受到他们是以这个为主要产业的。没过一会儿,我们就到达了公司,院子里还晒着各个种类的红缨子高粱,整齐划一的摆放着。听工作人员的介绍说,这家公司大约有五十个人,其中有十七个人是科研人员,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最主要的是他们非常的淳朴,一眼看不出来他们是在这里上班的,反而像普普通通的农民,头顶烈日在院子里翻着穗子,在地里割着高粱。


接着,工作人员带领我们小队参观了品种资源库,在库里面,我们看到了了陈列在柜子里的各种高粱穗子,虽然他们看起来大同小异,但是他们每个都有属于自己的名字,例如红缨子1619、红珍珠等,其中红缨子1619恰好是酿造茅台酒的第五代品种。听工作人员说,这每一代的红缨子品种性状都是呈上升趋势,比如桔梗越来越粗,穗数越来越多,穗子越来越大等,是非常符合茅台酒的酿造的。紧接着工作人员给我们介绍了红缨子的历史和科研之路,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了科研的艰辛,也感受到了科研人员的努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之后我们随着工作人员去了地里参观,后面我们还去了农户的家里,我们对他们进行采访,了解他们参与红缨子高粱种植的感受等等。能感受到他们以“公司+基地+农户”为主要形式,实行生产布局模式化,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模式,不仅发展了当地农村的农产品产业化经营,还可以有效地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民们的收入来源,增加农业附加产值,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的收入。


参观完公司后,我们坐车来到了茅台酒厂的生产车间,我们在高处通过玻璃看到每个人都重复着自己的流水线工作,这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广大分散的农户紧密联系起来,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勇敢闯市场,以市场为导向,产品为龙头,企业为依托,解决了农民的经济来源问题,打开了农民的眼界,放开了市场的大门。红缨子公司给农户提供红缨子种子,农户自己提供土地和劳动力,最后收获后以高于市面上的价格回收,使农民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有效的降低了农民市场风险,促进农业产业结果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带动规模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促使传统农业像现代农业转变,将分散的农民群体集结到一起发展,将这些产业发展为支柱产业,既保障了当地的产业发展,又保障了农民们的经济增收。同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红缨子公司给农民们提供种植技术,安排解决方案,充分发扬农业发展精神,不断解放思想,放手去做,使农民们有所依靠。

参观完酒厂,我们又来到了茅台酒厂的博物馆,在博物馆里陈列着许多关于酒的历史,有酒的生产过程、有酒的发展历史、有酒的各种种类,还有与酒相关的古代名人等等。

在这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中,我感受到了来自种子的力量,从一颗小小的种子到后来的一杯醇香的茅台酒,我体会到了研究者的艰辛历程,劳动者的辛苦付出。同时也感受到了这一条产业链带动起来的经济发展,不仅带动地方经济,还是使农民们脱贫致富,农民们拿着公司的种子,提供土地和劳动力就可以将收获的原料按高价回收到公司,成为了一个稳定的收入,保障了他们的经济来源,不愁找不到工作。这样的举措不仅解决了茅台生产的原料来源问题,还解决的农民们的生存问题。总的来说,加快了人们共同富裕的进程。

通讯员 邹小梅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邹小梅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1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