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年满民都,万福盈庭户

发布时间:2023-08-16 22:00   来源:合肥工业大学电气学院”解码非遗保护,传承历史文脉“实践团队   作者:文/左晴雨 · 图/郭宗灵 罗怡晨   阅读 788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海岱流古韵,文泽声声起。在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中,有这么一道无法割舍的古韵情怀,永驻心间。七月艳阳灼灼,入眼焕为万丈荣光,临心熔成炙热滚烫。为探寻在山东潍坊流转千年的非遗情韵,我跟随团队踏上了解码非遗之旅。远山连绵起伏,又渐渐归于平地,有如我躁动的心,是忐忑了一路又激动了一路,终是在抵达齐鲁大地的那一刻,徐徐平息。

神童入画表东墙,新纸平柔泛淡香。祈盼一年前景好,吉祥百顺久天长。含蓄内敛如古人,却以浓烈的热情与期盼寄予这一袭纸鸢、一幅年画。当纸鸢蹁跹于草长莺飞的二月,当宫尖明灭在青瓦红砖的东墙,祥瑞已然浸润和风、渲染朝晖,流淌在每个人的心间。刻刀印福瑞,绫绸寓民生。在绵延绽放的潍州文化中,匠人们裁云镂月,一刀一刻,一扎一制,尽说风年。

 杨家一埠数百岁,内藏文化更千年。将将踏进这座“风筝故里,年画之乡”,目光所及之处,文韵古香,满目琳琅。那灵巧生动的风筝,龙盘虎踞,宛如一曲不朽的赞歌;那惟妙惟肖的年画,龙凤呈祥,恰似一缕七彩的祥云。耳畔微风缠绕,不时卷入几声笑语,循声探去,绿茵场上孩童嬉闹,碧蓝苍穹龙凤飞舞,景色惹人,叫我移不开眼。我渐渐沉溺在这祥和欢乐的氛围之中,感叹于这一张张小小的风筝年画,却承载了满满的风情,它们一面达情写意、话史传文,一面好奇尚异,守正创新,共同倾吐着杨家埠浓厚的风土人情,造就钟灵毓秀、厚德载物的巍巍潍州,它的不凡价值根植潍洲人民心中,经年不朽。

三星领航,启话非遗

仲夏流火,遍催几树蝉鸣,夜雨渐消空如洗,晴云失黛色,凌步拾春遗。踏着历史的纹脉,我们来到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迈进这座绣闼雕甍的牌坊,我瞬间融醉于墨色古韵之中。印入眼帘的,是矗立在一片苍髯翠色中央的福禄寿三星雕像。慈眉兼善目,莞尔领前途。三星为我们领航福禄寿之途,在文化的浓厚韵味之中,开启非遗造福之旅。


图为实践团去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参观。

我有纸鸢,凌云架空

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历经长廊的缤纷,巷口的迂回,各式的风筝终于摆在眼前。抬眼望去,龙腾起势。低眉端详,笔走龙蛇。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动态风筝,巧妙地结合齿轮的运动,再借助风力,纵使薄如蝉翼也能矫健地游舞于天空。风筝展品,于窗内如画,于窗外成诗,泼墨挥毫,书写着一代代人潇洒恣意的青春;笔绘丹青,描绘了万里奔腾的大好山河。从前,纤细的风筝线,一头牵起生活,另一头绊住凌空的理想。而如今,我们用智慧打造了更为灵活的风筝,他主动牵起细线,在空中舞出风的模样,亦是放风筝的人的模样。




图为实践团成员观赏风筝作品。

木版年画,述百年话

暖黄的灯光悬在头顶,洒在眼前,红墙上勾勒出一幅幅姹紫嫣红的年画。步入中国年画馆,我的目光浏览在画作上,思绪却随之回溯。置身画中,我仿佛看到一九二一微微亮起的星星之火,渐成了燎原之势;我仿佛看到泛舟于嘉兴南湖的红船,在历史的长河掀起了层层巨浪;我仿佛看到密密麻麻的红手印背后分开的一块块土地,迎来了一次次的丰收;我看到了一片片海,一座座山,和一群群劳动着的、奋斗着的人民,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过上了无比幸福的生活。我在年画里看到了奋发的过去,更看到了光明的未来。古人融情寓意于这一张张年画,既是寓福,亦是造福。身处逆境而不拘于逆境,背黑暗而向光明。是这样一种向往的力量,催人奋进,鼓舞人心。


图为实践团成员观赏年画作品。

深深梨木斑斓画,轻轻纸鸢蹁跹舞。刻刀轮转,笔墨点染,指尖起落间,我的目光也随之流转。入木几分,线走何处,印刷几番,看似是一气呵成,但其中的一笔一划,又岂止凝练于一朝一夕。时光无言,言于无声,于是悄悄颤抖了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又模糊了专注了几十个年头的目光。但仍有风筝遨游天际,仍有年画点缀东墙。总有一份热爱让人一路坚持,于手工艺人而言,也许是飞向未来的殷切期盼,也许是弥留心间的美好祝福。而于我们而言,有更多的可能去激发这份坚持,有更多的热爱亟待探索。传承艰且苦,坚持方使然。青春的火种应肆意燃烧在朝阳,不惧岁月冗长,携一颗初心不断前往。

“不一定传承风筝年画,但一定传承文化精神”,这应成为新一代青年对非遗的寄寓。和平年代,我们依然追求美好的爱情,温馨的亲情,纯真的友情。我们可以有更广阔的谈论,不必被时代逼入仄狭的角落;我们也可以有更崇高的理想,不必背上历史的重负。炎瘴蒸如火,光阴走似车,有些东西已经变了,有些东西却始终在那里。千百年来,福气一直流淌在文化的脉搏之中,随其跳动,而焕发着无限生机。

山之有本,方巍峨高耸,雄踞厚土;水之有源,方为雨为露,为泉为渊。中华文明,延绵至今。飞于清风之上的风筝,跃然于纸面之上的年画,融汇成了传承人手下隽永的诗,与时代的跫音产生强烈的共鸣。贞下起元,利有攸往。中国之崛起,在于文化之崛起,中国之复兴,在于文化之复兴。吾侪当站立于五千年文化河床,植根于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厚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用青年力量,助力非遗新时代保护与传承。

图为实践团在杨家埠年画作坊前合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左晴雨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6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