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刻纹如龙,纸绘色缤纷。为学习领会非遗文化,感悟文化脉搏,进一步推动木版年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解码非遗保护,传承历史文脉”实践调研团队于7月18日至19日前往潍坊杨家埠进行实践调研。
访谈年画大家,传承历史文脉
“有钱没钱,买画过年”。在弦歌不辍、思接千载的传承中,木版年画所寄托的百姓对美好事物的愿景在一代又一代手艺人中不断地焕发光彩。团队此次拜访的是一位年过六旬,却精于制版、衷于雕刻的省级木版年画传承人杨乃东。
7月18日,见到杨乃东时,他正伏案坐在一幅龙形木版前,手中的刻刀轮转,龙形的神态灵韵也栩栩如生起来。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年画吧,虽然杨家埠木版年画只是张薄纸,但是呢,它记录了每个时代的发展状况,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这些年画人都创作了一些符合时代的年画。”杨乃东一直致力于制作符合时代题材的年画,一如他父亲所传承下来的理念。撇出的木屑洒落,杨乃东用刀尖舞出了木版年画时代创新的靓丽画卷。
“画店百家,画种过千,画版上万”描绘的是清代中晚期杨家埠的盛景,薄薄的宣纸挂在家家户户的门前,缤纷的色块编织成了人们心中的保护神、信奉的吉祥物。环顾四周,《年年有余》《胖娃抱鱼》《五子登科》等年画将百姓对来年的祝福和祈愿印刻在纸上,神兽、胖娃、门神、灶神、戏剧人物、十二生肖等每一个形象都讲述了一段故事,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情。画中蕴含着一份浓浓的烟火气,一份真切的香火情。
杨乃东对于收徒方面向来襟怀坦白,知无不谈。他提到去年有一位扬州的年轻人慕名前来拜师,想将扬州和杨家埠的木版年画结合起来,他十分热情的将自己的学识倾囊相授。“杨家埠这个年画的工序是特别繁琐的,做起来工期长,专门来学的很少,这个学生想真心做,所以我就真心地教。”在杨老的身上,我们真的能看出他对木版年画这项技艺的热爱以及希望木版年画能一直传承下去的愿景。
戴上眼镜,拿起刻刀,他就是专精木版年画的工程师,精心雕琢每一处细节。一副眼镜,一盏灯,几块木板,几柄刀,就是一辈子。一份坚守,一种精神,一段传承,就是一纸文化。
图 杨乃东老师雕刻木版
寻访百家传承,承袭非遗魅力
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历史悠久,兴于明初。如今,在潍坊市寒亭区“年画之乡”西杨家埠村仍有十余家传承几代的“世家”。7月18日,团队成员便沿街走访藏于市井中的百家非遗传承人,探寻非遗传承奥秘。
穿行于风筝和年画的长廊间,每处小作坊都能看见传承人忙碌的身影,他们有些已是佝偻的老人,却精神矍铄,行云流水间,一只只风筝,一幅幅年画便叠落而成。脸上的斑纹和手上的厚茧见证着手艺传承者一辈子的坚守。
在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中,木版在多次印刷中难免渐渐磨损,直至版上图案磨灭不清,印不出精美的图案,为了节约木材,木版就会被重新抹平,绘制雕刻新的图案。而近年来随着时代发展,木版年画的市场需求量锐减,那些磨损的木版也成为了木版年画历史传承的载体,被存放起来。在众多门店中,百年老店恒兴义留藏的木版较为完整,堆叠如山的木版静谧地躺在仓库的每一个角落,如一位位沉睡着的饱经沧桑的老人,承载着一段段属于自己的故事和历史。
图 团队成员与百家传承人进行交流学习
博览文物足迹,感悟文化脉搏
7月19日,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团队成员迈入大观园的木槛,古色古香的建筑和青翠雅致的绿荫共同构成了庄重而又不失文化气息的园林风景。团队成员最先走进的是一座砖木结构的高塔,四角六层,是大观园内的最高建筑,其间第一层便放置了一块刻有镜像文字的石碑,体现了木版年画的刻板的特色制版方式。随后,团队成员在博物馆中看见了悬于头顶的龙头蜈蚣风筝,龙头惟妙惟肖,蜈蚣似的身体上印满了各色格式的木版年画,“飞在天上的是风筝,贴在墙上的是年画”,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两者的结合方式让人眼前一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并不是一墙以隔,文化之间的融合传承与创新让我们不禁惊叹于中国人的勤劳与智慧,中华文化的光华流韵交织成墨,绘出浮翠流丹、姹紫嫣红,令人叹为观止。
一笔一划,不疾不徐,划下的痕迹深深浅浅,别有韵致。顺着花纹雕刻下去,师傅的手始终如田间的溪流,平稳而又小幅拨动,在梨木上精确地刻下凹痕。宣纸翻动,毛刷挥过,纸上便留下了颜料的印记,手艺者的动作轻松恣意,手臂挥舞间,活灵活现的人物便跃然纸上,充分展现着老一辈手艺人娴熟的技艺。
《画说党史,百年辉煌》横放于长桌上,这一长卷以党史的题材创新式地展示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历程。馆长说:“我们要铭记历史,不忘过去,展示我们当今的风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应只活在过去,紧跟时代创作的文化作品才能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勃勃生机。
图《画说党史,百年辉煌》长卷
继往开来,新年画运动与创作实践从建国以来到今天,已然创作了无数党史党政题材的木版年画,全国各地瑰宝般的年画映入眼底,也流于心中——细腻丰富的色彩,繁复精美的构图轮廓,从画面便可知悉其背后刻板的严密雕琢,梨木上的深浅印记展示着手艺传承者的匠心,在单一而又吃力的刻板雕刻过程中,支撑着匠人继续拿起刀刃的是内心对于文化传承的执着。这一份执着的热爱,一份执着的信仰,是华夏儿女对祖辈传承的坚定守护之心,是中华文化传承至今的核心精神密码。
“文化如水,浸润无声,连接着一个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人们把对生活的许多美好愿望、未来的理想、纯真的情感,寄托在木版年画里,代代相传。老一辈手艺人手上磨出的茧和想让木版年画技艺及精神传承下去的信念也在木版年画的制作中如流水般浸润着一代又一代手工艺者的心灵,潺潺流下,生生不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左晴雨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