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乡土实践中淬炼青春担当——鹤舞食光实践团成员行动与成长纪实

发布时间:2025-10-13 16:3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侯茗淇   阅读 1.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这个夏天,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鹤舞食光”实践团的十余位成员,将课堂从校园延伸到建德千鹤村的田野乡间。从2025年7月5日至8月7日,团队围绕“红色基因+传统小吃+女性赋能”的主题,开展了一场为期月余的深度社会实践。在这片浸润着革命记忆与烟火气息的土地上,团队不仅用专业服务乡村,更在实践过程中完成了自我蜕变,从旁观者成长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和建设者。

▲图为“鹤舞食光·红脉承香”实践团

一、用脚步丈量,成为红色根脉的守护者

在千鹤村,团队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寻访红色记忆,抢救即将消逝的活历史。团队怀着敬畏之心走进千鹤村女子民兵纪念馆,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妇女能顶半边天”的伟大精神。最让我们动容的,是那些历史的亲历者。团队有幸面对面采访了5位平均年龄超过80岁的老党员,她们用带着乡音的、时而颤抖却无比坚定的声音,为我们勾勒出千鹤妇女“劈山拦河溪改田”的豪迈气概。白天访谈,夜晚我们便围坐在村委会会议室,将录音逐字整理、核对、归档。这个过程漫长而细致,但当团队成员最终累计形成3万字的珍贵口述史料时,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成就感。我们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红色根脉的守护者。

▲图为千鹤村女子民兵纪念馆

二、用匠心创造,成为乡村美学的设计师

团队的大家坚信,专业所学能够为乡村赋能,而设计是让古老文化连接现代审美的最佳桥梁。在驻村期间,我们发挥多学科专业特长,从千鹤村的红色历史、自然山水与女性力量中汲取灵感,经过无数次讨论与尝试,创造性提炼出“朱砂红、靛蓝、浅玫红”作为品牌的“千鹤三原色”。朱砂红象征着革命的炽热与妇女的激情;靛蓝取自严州府的宋韵风骨与千鹤的蓝天碧水;浅玫红则代表着女性的柔美与生命的活力。

以此为核心,团队独立创作了“鹤小厨”“鹤卿”等一系列国潮IP形象。“鹤小厨”活泼可爱,作为美食的守护者;“鹤卿”端庄坚毅,化身女民兵精神的象征。从构思、草图到数位板上的定稿,每个环节都凝聚着我们的心血。更可贵的是,我们没有让设计停留在电脑里,而是将这些IP形象具体应用于小吃包装、文创礼盒及各类宣传物料中。

▲图为“鹤卿”IP形象

三、用镜头记录,成为乡村故事的传播者

为了让深巷中的千鹤被更多人看见,团队的各位拿起相机和稳定器,成为了乡村故事的记录者与现代传播者。在驻村的一个月里,团队累计拍摄了上百MB的影像资料。镜头既对准了女子民兵纪念馆的肃穆,也捕捉了老党员讲述时眼角的泪光;既记录了“千鹤麻糍”制作过程中升腾的蒸汽,也留存了村民们在创业街忙碌时脸上绽放的笑容。

基于这些素材,团队创作并发布了多篇原创推文和多条短视频。在《千鹤百味,巾帼出圈》系列短视频中,团队用青年喜闻乐见的视听语言,讲述千鹤的巾帼传奇与烟火美食。让大家倍感鼓舞的是,视频在多个平台累计播放量可观,评论区不断有人询问千鹤小吃的购买渠道。当一条关于方言解说的视频收获上百点赞时,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新媒体传播的力量。这让我们自豪地意识到,这不仅是在记录,更是在用传播赋能,让乡村文化搭上了创新传播的快车。

▲图为千鹤村小吃

四、用心灵感悟,成为乡村振兴的接力者

这段浸润式实践带给团队的远不止于有形的成果,更是思想深处的成长。我们读懂了乡村文化的厚度,体会了乡村振兴的温度。最重要的是,团队成员增强了青年担当的深度。当团队设计的作品呈现在村民面前时,当传播内容引发广泛共鸣时,青年力量的意义就此具象化。(通讯员:侯茗淇 宋明禧 江礼茜 徐亦菲)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侯茗淇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4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