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西走廊西端的鸣沙山东麓,千余座洞窟如蜂巢般镶嵌在断崖之上,这便是被誉为“东方艺术宝库”的莫高窟。自公元366年乐僔和尚在此开凿第一个洞窟起,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十余个朝代的兴建,这里逐渐成为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交融的艺术殿堂,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都承载着东西方文明对话的记忆。
走进莫高窟,仿佛穿越时空隧道。北魏时期的 “飞天” 壁画,线条粗犷奔放,人物身姿矫健,带着游牧民族的豪迈气息;唐代的《反弹琵琶》,色彩绚丽明快,舞者衣袂飘飘,将盛唐的开放与包容展现得淋漓尽致;西夏的 “供养人” 画像,服饰兼具汉、藏、回鹘等民族特色,见证了多民族文化的共生共荣。这些艺术作品不仅是美学的结晶,更是历史的活化石。第 323 窟的《张骞出使西域图》,以绘画形式记录了汉代张骞出使西域的史实,印证了丝绸之路的开辟;第 158 窟的涅槃卧佛,长达 15 米,佛像神态安详,两侧弟子神情各异,传递出佛教 “生死轮回” 的哲学思想,也反映了佛教中国化的历程。
莫高窟的守护史,同样动人。20 世纪初,道士王圆箓偶然发现藏经洞,洞内数万件经卷、文书、绢画震惊世界,却也遭遇了列强的掠夺。此后,一代又一代守护者在此坚守:常书鸿放弃法国的优渥生活,带着妻子奔赴敦煌,建立莫高窟保护研究所,被誉为 “敦煌守护神”;段文杰扎根敦煌六十余载,致力于壁画修复与研究,破解了壁画颜料的秘密;如今,年轻的 “敦煌女儿” 樊锦诗带领团队,用数字技术为莫高窟建立 “数字档案”,让千年壁画在虚拟世界中永久保存。这些守护者的故事,诠释着中华民族 “薪火相传、守望相助” 的精神品格。
如今,莫高窟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前来朝圣。当夕阳为洞窟披上金色的外衣,鸣沙山的风沙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莫高窟不仅是艺术的殿堂,更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兼容并蓄精神的象征。它告诉我们: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只有守护好文化的根脉,才能在世界文明的对话中展现中国智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周旭生树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