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7日讯(通讯员 张恩驰)2025年8月23日,阳光洒落在江华瑶族自治县长山村,村委会教室内传出阵阵清脆的欢声笑语。中南大学“湘约守护”支教实践团在这里精心打造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土地的诗学”与“声音档案馆”主题课程。活动通过多感官的沉浸式体验,引导孩子们用指尖触摸、用双耳聆听,亲自书写属于自己的乡土文化篇章,在探索中重拾对家乡的深情与自豪。
土地的诗学:用感官对话乡土
“指尖盲盒”,触碰记忆的纹理
“闭上眼睛,让指尖当新的眼睛!”“自然盲盒”环节,支教老师们递上装有稻穗、雏菊、兔尾草、蚕茧等十余种乡土物品的布袋。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将手伸入,用触觉去辨别。一时间,教室里充满稚嫩而富有想象力的比喻:“蚕茧壳软软的,像晒暖的云团”“麦穗颗粒扎手,像尖尖的针”。随后,实物展示环节让孩子们将想象与现实对照,完成了一场有趣的“感官校准”。
课程不仅有趣,更富含知识。老师们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皮肤触觉小体的科学原理,用生动的例子为孩子们揭示了触觉形成的奥秘。当他们提及《诗经》中“采采芣苢,薄言采之”的触觉描写时,古老的诗句与指尖的触感被奇妙地连接起来,让孩子们跨越千年,感受文化的温度。
“气味地图”,绘制家乡的芬芳
“嗅觉记忆比视觉记忆持久50%!”老师们引用科学数据,成功点燃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从《楚辞》中“纫秋兰以为佩”的香草文化解析,到带领孩子们在校园周边辨识植物,他们不仅教会孩子们用色谱概念来区分气味,还用生动的比喻赋予气味生命:“薄荷是‘锐角香’,像尖尖的三角;桂花是‘圆弧香’,像圆圆的月亮”。孩子们手持画纸,细心标注植物位置与气味,共同绘制出一幅幅充满童趣与创意的“气味地图”。
声音档案馆:用聆听留存乡韵
“方言寻宝”,追溯声音的源流
“方言寻宝”环节,老师们以日常生活场景为切入点,巧妙地将古语与方言的联系娓娓道来。他们以南方方言“飞”读作“hui”为例,生动演示了“古无轻唇音”的语言学现象,并播放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范例,传授手机录音“3-3-1原则”——距发音人30cm、录3分钟、留1分钟环境音。孩子们在支教老师的帮助下,回忆长辈们的古老表达,合作寻找5个动词的古语表达,共同构建属于自己的“方言词汇库”。他们跃跃欲试的神情,是对文化探索最热烈的回应。
“厨房交响诗”,奏响生活的乐章
柴火噼啪、锅铲翻飞,厨房中的声响汇聚成一曲独特的交响乐。在“厨房交响诗”环节,老师们利用频谱软件,将炒菜声、柴火声的波形图呈现在屏幕上,解析《吕氏春秋》中“鼎中之变”的饮食声响哲学。随后,孩子们被分为小组,以铁锅为“底鼓”、碗筷为“踩镲”,即兴编排出一场别样的“灶台打击乐”。教室里回荡着孩子们欢快的节奏和清脆的声响,他们用充满想象力的诗句记录下厨房里的声响韵律,将课程氛围推向高潮。
从指尖触摸的乡土物件,到鼻尖萦绕的植物芬芳,从方言里的文化记忆,到厨房中的声音韵律,这堂多元而创新的课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唤醒文化记忆、连接情感根脉的旅程。这堂课的目的并非要束缚孩子们,劝说他们一生扎根于乡村。恰恰相反,支教老师们希望当他们未来走出长山村,去拥抱更广阔的世界时,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身处何方,都能永远记住自己的家乡,记住滋养他们成长的这片土地。这份珍贵的文化记忆,将成为他们面对未知世界最坚实的根基与最温暖的底色。
六年级的黄婷婷下课后告诉支教老师:“这堂课让我对家乡有了不一样的感情。特别是“指尖盲盒” 里,兔尾草像小兔尾巴般的触感,搭配老师讲的《诗经》故事,让我觉得传统文化不再遥远。”
“支教团的这堂乡土课,跳出传统课堂的知识灌输模式,以‘指尖’‘鼻尖’‘耳畔’为纽带,让抽象的乡土文化变成孩子可感知、可参与的鲜活体验,每一个环节都在搭建‘孩子与家乡’‘传统与当下’的情感桥梁。让孩子成为乡土文化的感知者、记录者与传承者,以小见大,拥抱未来。”中南大学驻长山村工作队张书记评价道。
这堂“乡土课堂”的成功,为乡村的文化振兴提供了一个生动的范例——它证明了传承并非简单的守旧,而是充满活力的探索与创新。中南大学“湘约守护”支教团以这种温情而有力的陪伴,点燃了孩子们心中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未来,这些小小的身影,将带着这份宝贵的文化火种,从这里勇敢启程,成为新一代的文化守护者和建设者,共同书写国与家更加绚烂的未来。
撰文 | 刘晨曦
图片 | 司靖远 刘清源
审核 | 张恩驰 张璐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玉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