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7日讯(通讯员 陈柯燃)2025年7月20日,重庆外语外事学院“青山逐梦 薪火传习”溪望启航乡村振兴促进团赴巫溪县宁厂古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围绕盐文化遗存开展实地考察,深入挖掘古镇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价值。
调研首站为位于龙君庙遗址内的天然盐泉。该泉水常年自地底涌出,至今已有4600年历史,是三峡地区重要的天然卤水资源。早在先秦时期,盐泉便支撑起巴渝地区早期文明的兴起,汉代更成为连接秦楚的重要商贸节点。实践团成员在现场观察盐泉出水口及周边引卤设施时,发现了一排小孔。经村委会工作人员讲解得知,这是盐泉分卤板,通过32个孔眼将盐卤精准分配至各盐灶,盐卤经孔眼流入竹管,再输送至盐灶熬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巫盐古道生产体系。这一分卤系统不仅是古代盐业的技术革新,更承载着厚重的盐业文化。古人既通过祭祀龙君庙祈求盐泉丰沛,又借助分卤板实现规范的生产管理,生动体现了宗教信仰与生产实践的深度融合。
图为团队成员认真聆听村委会工作人员讲解 杨雨晗摄
了解完盐泉相关历史,团队进入宁厂古镇进行调研。该地曾为盐工聚居区,鼎盛时期拥有近千户居民,街巷布局沿袭清代风貌,现存多处典型民居建筑。团队成员重点考察了一处抗战时期遗留的弹坑遗迹,该弹坑直径约两米,系1940年日军空袭盐运码头所致,反映了宁厂古镇在战时作为重要战略物资地位的历史背景。
图为团队成员深入宁厂古镇调研 杨雨晗摄
随后,团队沿河而下,实地探访宁厂盐场遗址。遗址保存有完整的制盐作坊布局,包括大型熬盐铁锅、石砌灶台和沿后溪河分布的多组作业空间。其中,保存较为完好的“十灶连房”展示了清代制盐高峰时期的生产格局。据史料记载,当地曾年产食盐上万吨,为宁厂镇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经济支撑。
图为团队成员在盐场遗址合照 谭皓泽摄
此次调研活动是“青山逐梦 薪火传习”实践团走访巫溪的重要内容之一。团队通过实地踏勘与系统采集历史信息,初步掌握了宁厂古镇盐业发展的空间结构与文化特征。一天的调研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不仅要着眼当下,更要读懂这片土地沉淀千年的故事,盐泉里流淌的不仅是卤水,更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智慧与坚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柯燃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