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7日讯(通讯员吕佳静、黄莹、周易)海风卷着螺号的回响,彩旗在碧空与金沙间猎猎飞扬。7月3日上午9时30分,广西师范大学“跨京传音”实践团一行数人,踏上了广西东兴市万尾金滩,在这里开展了对京族一年一度迎神大典的实践调研。队员们满怀虔诚与热情,手持记录仪、麦克风和相机,在这场融合神圣信仰与民俗展演的传统仪式中,捕捉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脉络。
图为实践队员正在拍摄京族长老带领巡游队伍走向海边迎神场景
缘起: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
此次调研活动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跨京传音:边境媒体联合跨境民族的周边传播路径探索 ——基于广西东兴融媒京族对外宣传实践”的课题项目。在出发前,团队已通过文献梳理初步了解到,京族哈节迎神大典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更是京族海洋信仰、礼仪制度与社会结构的集中体现。实践团成员表示:“我们希望跳出理论,真正走进田野,在仪式现场感受非遗的生命力。”
图为迎神队伍在万尾金滩上行进
现场:仪式中的深观察与细记录
实践队员们沿着巡游路线一路跟随,不仅记录仪式流程,还重点关注人群构成、器物使用、音乐形态与现代适应等方面的细节。巡游队伍中,螺号方阵低沉悠远,腰鼓节奏明快,现场彩旗如虹——这一切都被队员们以影像和文字多元记录。
一位队员感慨道:“京族长老诵读祭文时使用的是京语,虽不能完全听懂,但那种肃穆与虔诚是可以跨越语言的。尤其是面向大海的那一刻,仿佛听到的是一个民族与海洋的千年对话。”
图为迎神仪式现场
思考:传统仪式的现代生命力
调研中,团队格外关注迎神大典在当下的社会功能与文化意义。成员们发现,这一传统仪式不仅仍承担着凝聚社区、延续信仰的作用,还逐渐借助旅游展示、媒体传播和新一代的参与,拓展了其文化影响边界。活动中出现的许多年轻京族面孔,以及群众、媒体通过短视频平台拍摄仪式的行为,成为团队重点研究的现象之一。
图为京族青年在仪式现场等待
尾声:潮退声未歇,传承在延续
正午时分,潮水渐退,仪式礼成。广西师范大学“跨京传音”团队的队员们整理好设备与笔记,踏上归程。回首望去,金滩上的人群还未散尽,彩旗仍在海风中飘扬——一场古老仪式暂告段落,而青年们与哈节之间的羁绊,才刚刚开始。成员们约定,如果有机会,明年哈节还要再回来,“下一次,我们要带着更深的思考而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周易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