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京传音”实践团深入京族祭神仪式,见证非遗薪火相传

发布时间:2025-08-27 21:5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吕佳静 周易   阅读 1.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7日讯(通讯员吕佳静)2025年7月4日,广西师范大学“跨京传音”实践团来到广西东兴市万尾村哈亭,开展京族祭神仪式的田野调查。队员们以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和视听记录等方式,持续跟进了10:30开始举行的祭神仪式,从仪轨细节、歌舞形态到代际传承,展开了多维度的非遗实践研究。 

图为实践团成员正在前往哈亭

仪式现场:牺牲与共融的古老仪轨

在庄重的仪式进程中,一个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场景吸引了实践团成员们的注意:几位壮年男子合力抬着一只开膛破肚的全猪。猪身经过精心处理,象征着对神灵最隆重的献祭。这一古老仪轨代代相传,体现了京族人对神灵的敬畏与虔诚。生猪作为祭品,既是对丰收的感恩,也是对来年渔业丰收的祈愿。实践团员观察到,整个抬猪过程庄严肃穆,参与者步履稳健,配合默契,展现出仪式特有的神圣感与凝聚力。

图为参与者合力抬起祭祀用的生猪

身体与信仰共舞:在舞步中寻觅传承

午后时分,哈妹们手持莲花,身形舒缓而庄重,动作中融合了模拟波浪、祭拜等海洋生活元素。实践团的成员们注意到,舞者始终保持低重心的步伐和微妙的腰胯摆动,呈现出京族女性柔中带刚的文化气质。

团队成员分析道,“舞者动作中不仅隐藏着京族人出海、捕鱼、归航的集体记忆,更是以身体舞姿书写的历史活文本。”舞者祭拜的动作,既传递着对海洋的深切敬畏,也寄托了对亲人平安归来的朴素祈愿。在整个祭神仪式中,处处可见京族人民将日常生活、劳动经验与祭祀仪轨、神灵信仰巧妙融合的文化细节。

图为哈妹在哈亭内起舞

仪式中的古音古韵:人与神的对话

图为实践团成员周易在采访唱哈的前辈祭神仪式在哈亭内缓缓进行,亭内香烟缭绕,祭台上整齐摆放着糯米糍粑、海鱼、水果等祭品。哈妹们身着民族服饰、头戴同色头饰,以京语唱诵古老祭文,声调庄重悠远。实践团的一位队员说道,“即便听不懂京语,也能从音律中感受到一种神圣的仪式感,内心十分宁静平和。”

随着哈妹唱哈,鼓声成为了唯一的伴奏,在哈妹唱哈的悠扬中,鼓声成了分隔符,时而一声,时而急遽,鼓声、唱哈声在哈亭缓缓回荡。

图为非遗传承人在哈亭中敲鼓

反思:仪式何为?传承

在哈妹们完成仪式工作后,“跨京传音”实践团对哈妹进行了访谈,深入了解祭祀仪式背后的点点滴滴。唱哈的前辈们说道:“我们唱的每一句哈歌,都是祖上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就靠着老师傅一句一句地教,我们一句一句地记。”“那你们是怎么记下那么长的哈歌的呀?”实践团的成员不禁发问,“就靠不断地唱呀,用心记呀!”唱哈的前辈不禁笑道。

图为实践团成员周易在采访唱哈的前辈

实践调研结束后,“跨京传音”实践团针对本次调研进行复盘,同学们一致认为,��尾哈亭的祭神仪式不仅是一场信仰实践,更是京族语言、音乐、舞蹈、伦理和社区认同的综合载体。它在固定的时间、空间中以高度重复性的仪轨强化集体的文化记忆,从而实现“代际传递”,这也是非遗传承下去的关键。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周易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6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