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东北电力大学三色光暑期实践团前往吉林省舒兰市金马镇,围绕乡村振兴主题开展专题调研。实践团通过座谈交流、实地考察、技术研讨等形式,深入了解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并结合专业优势为智慧农业推广、农产品品牌建设等建言献策。
深耕农业基础,筑牢振兴根基
舒兰市金马镇相关负责人热情接待了实践团成员,双方就金马镇绿色水稻种植和现代化设施农业等方面展开深入讨论。
座谈中,金马镇副镇长于飞详细介绍了当地农业产业发展情况。金马镇位于长白山脉向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松花江由南向北贯穿而过。这里全年阳光充足,雨热同期,在糯稻发育和成熟期间,昼夜温差较大,这有利于养分的积累,从而使糯米形成质地绵软、色泽乳白、胶稠度高的优良品质。金马镇的糯稻种植总面积达7万余亩。在跃进、永发、新胜、团结等村建设了4.29万亩的高标准农田,划定了3.5万亩核心种植区,预计年产量17,500吨。同时,金马镇聚焦“小切口”,探索延伸粘糯食品产业链条,采用朝鲜族传统工艺,生产加工米糕、打糕、粽子等食品,积极研发糯米酒,扩大金马糯稻影响力,全力创建糯稻小镇。
实践团指导教师马老师表示,东北电力大学在能源电力、自动化控制等领域具有专业优势,可以与金马镇在现代农业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未来可以在智慧农业园区建设、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建立校地合作长效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金马镇工作人员开展座谈会。马书生 供图
聚焦科技赋能,创新种植模式
实践团走进金马镇稻田基地开展农业科技学习实践活动,金马镇稻田基地近年来积极推广绿色生态种植技术,致力于打造优质、高效、环保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
在参观过程中,农技专家为实践团成员详细讲解了优质稻种选育、生态种植技术等现代农业知识。基地创新采用“稻鸭共作”生态种养模式,让鸭子在稻田中自由活动。这种模式不仅能有效控制杂草和害虫,鸭子的排泄物还能为水稻提供天然有机肥料,形成良性生态循环。实践表明,采用这种模式后,水稻的病虫害发生率大幅降低,稻米品质显著提升,同时可以减少农药使用量,真正实现了绿色生产。
实践团成员认真聆听,仔细记录,对基地采用的现代化种植技术表现出浓厚兴趣,纷纷就水稻种植密度控制、水肥精准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治等专业问题与专家进行深入交流。
图为实践团成员走进稻田基地了解水稻生长情况。马书生 供图
深耕稻米产业,技术赋能绿色加工
实践团来到龙腾米业,在米业负责人的陪同下走访稻米加工全流程车间。从原粮收购区的烘干设备,到加工车间的脱壳、抛光生产线,再到仓储区的低温储粮仓,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清晰呈现。参观过程中,米业负责人与实践团师生针对米机自动控制装置运行与维护方面展开了深入交流,实践团成员认真研究米机的运行逻辑,发现设备虽实现自动化,但电力调控仍有优化空间,设备在空载待机时功率较大,建议加装智能传感器,实现无人操作时自动切换休眠模式。同时,针对粮食防潮和节能问题,实践团师生结合专业所学建议进行光伏+储良通风系统改造,在仓顶安装光伏板,电量优先供给通风系统,余电存入储能设备,既可以防止粮食变嘲,又可以节约能源,可以帮助企业减少用电支出。
图为实践团成员了解稻米加工生产情况。马书生 供图
此次实践活动为青年学子提供了扎根基层、学以致用的实践平台。实践团指导老师马老师表示:“通过实地考察,学生们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对乡村振兴战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这次实践让他们颠覆了对传统农业的认知,深刻体会到科技创新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让大家收获颇丰。要将所见所学转化为服务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东北电力大学:马书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