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资助项目《西南少数民族合唱编创与指挥人才培训》在西华师范大学正式启动。该项目旨在发挥西南地区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优势,通过合唱艺术形式深入挖掘、保护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推动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强强联合打造专业平台
本次培训依托西华师范大学雄厚的音乐舞蹈学科实力,学校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并配备一流的专业教学设施。项目得到吴灵芬(著名指挥家)、李西林(中国合唱协会艺术顾问)、刘晓耕(国家一级作曲)、周跃峰(中国音乐家协会合唱联盟副主席)等国家级专家鼎力支持,组建了涵盖陈宇京(民族音乐学教授)、吴可畏(青年作曲家、指挥家)、陈涛(青年指挥家)、杨丹(教授)等跨学科师资团队。
项目具备显著区域优势,立足少数民族聚居和非遗重点保护区,联动西南各地音协、合唱协会、文化馆及高校资源。依托主创团队已完成的《土家族歌师文化研究》等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以及四川艺术基金《青年合唱编创与指挥培训班》成功经验(创作45首作品,举办5场音乐会),项目拥有深厚的学术积淀与实践基础。
创新模式培育创作能力
针对"基层创作能力不足、民族合唱作品稀缺"痛点,项目负责人杨丹教授介绍采用"理论+实践+创作"一体化教学模式:设置448课时专业课程(含民族母语合唱、民歌改编、指挥技法等),分三阶段实施:
2025年8月22日-9月7日:集中培训(包括集中理论授课、素材采集等);2025年9月15日-2026年1月8日:学员返回生源地,采取线上分散实践、创作指导;2026年1月24日-2月5日:集中培训(集中理论授课、音乐会)
据课程设计专家陈涛副教授介绍,项目采用分层协作机制:民族音乐学者解析文化内核,作曲专家指导多声部编创与现代和声融合,指挥名家传授指挥技法、把控舞台呈现。周跃峰教授强调,核心课程《民族母语合唱的国际化视野》《指挥手势的民族性表达》等,着力解决传统音乐语汇转化与民族风格舞台表达等关键问题。
多维传播推动持续传承
项目将产出80首原创合唱作品,通过3场音乐会立体呈现。西华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院长陈宇京教授表示,作品集将系统汇编出版,并通过录音制作、舞台编排、线上传播等方式持续应用于教学实践,构建"创作-展演-传播"的可持续传承生态。
本项目以培养具备文化自信的少数民族音乐人才为目标,通过系统性培训机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注入音乐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