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青春探三苏胜迹,活化东坡文脉

发布时间:2025-08-27 20:2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杨世诚   阅读 3.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出征出发

为深入挖掘东坡文化内涵,推动传统文化在乡村与社区的传承传播,7月上旬,商丘师范学院三苏传雅韵千年永流传实践团奔赴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三苏园,开展东坡文化调研与推广实践活动,以青春之力激活历史文脉,让东坡文化“活”在当下 。

溯源:三苏园内寻文脉

实践团首站踏入三苏园,这片承载历史记忆的土地,瞬间将成员们拉进时光长廊。在工作人员引导下,实践团以一场简洁庄重的拜谒仪式开启探寻之旅,随后跟着讲解人员的步伐,沉浸式感受三苏文化底蕴。

成员们驻足于苏轼相关史料陈列前,从生平足迹梳理到文学创作背景挖掘,不放过任何细节。当目光落在园林建筑上,飞檐斗拱间的文化符号、砖石草木里的历史隐喻,都成为探寻的对象。历代守护人接力保护三苏遗迹的故事,更是让成员们动容。调研中,实践团用镜头定格碑刻纹理、建筑风貌,以文字记录文化细节,为后续推广默默积累素材。在这里,历史不再是课本里冰冷的铅字,而是具象化为眼前的碑碣、古朴的建筑与交融着诗意的园林意境,成员们指尖触碰到的,是东坡文化厚重的根基 。

图为团队成员走进三苏园 杨世诚供图

深耕:多元场景传雅韵

东坡书苑以文会友启新思

踏入东坡书苑,实践团开启创新传播模式。成员们化身文化桥梁,邀请当地学生、居民围坐交流,一场“东坡文化交流会”热热闹闹展开。

分享苏轼轶事时,成员们绘声绘色,把苏轼在逆境中创作的豁达与坚守,转化为一个个生动片段。解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浪漫哲思融入生活场景;剖析《念奴娇・赤壁怀古》,豪迈气概化作共情共鸣。“诗词飞花令”环节,孩子们眼睛发亮,在东坡诗词的“对战”里,激发起对古典文学的浓厚兴趣;成年人也跟着回忆经典,从熟悉又陌生的词句中,重拾被岁月尘封的文化记忆。这场交流,让东坡作品从泛黄书页走进烟火生活,实现文化在代际间的温暖传递 。

图为团队成员走进东坡书院 杨世诚供图

社区村镇:文化互动接地气

走进四里营社区、长桥镇,实践团带来“文化体验 + 互动实践”组合拳。在社区活动中心,成员们支起展示板,带领居民赏析苏轼书画。讲《寒食帖》,从笔锋的顿挫意趣,聊到苏轼彼时的心境;说《枯木怪石图》,解析简约线条里的艺术风格,用通俗语言拆解专业艺术价值。

一旁“书画体验区”,备好的纸笔成了居民们的“新玩具”。有人小心翼翼临摹,有人随性创作,墨香在欢声笑语中弥漫。与此同时,成员们以“小故事 + 大文化”为脉络,讲述三苏生平里的家国情怀,从苏轼为官的民生关切,到家族传承的精神坚守。居民们听得入神,在趣味聆听中,慢慢理解东坡文化里的精神内核。传统文化就这样“沾泥土、带露珠”,在社区村镇扎下根 。

东坡饼企:非遗传承探新途

实践团走进河南东坡饼家食品有限公司,把目光聚焦“东坡饼”。创始人带领成员们参观车间,从手工和面的力道把控,到烘烤环节的火候拿捏,一道道工序里,藏着对“民以食为天”的敬畏,也延续着“东坡饮食文化”。

采访中,成员们梳理出苏轼与面食的渊源传说,协助企业挖掘文化故事。从古代苏轼创制面食的趣味典故,到现代企业如何以美食为载体传递文化,实践团为“东坡饼”打磨文化标签。在这场探索里,非遗技艺不再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而是在产业实践中,借由美食的烟火气,焕发新活力 。

致远:青春实践赋新能

此次郏县三苏园实践,商丘师范学院实践团走出一条“溯源 - 传播 - 创新”的文化传承路径。在三苏园,是对历史文脉的深度挖掘,让千年文化有了清晰的“青春注脚”;在社区、书苑,是传统文化的大众传播,让东坡雅韵走进寻常生活;在企业,是文化传承的产业探索,为非遗与美食融合找新出路。

通过青春视角与创新实践,实践团让更多人看到东坡文化的历史价值,也尝试赋予其新时代的传播形式与产业活力。未来,团队还将持续深耕,让东坡文化这缕“千年雅韵”,在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的浪潮里,流淌得更远、更生动,以青春实践书写传统文化传承的崭新答卷 。

图为团队成员合照 杨世诚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世诚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2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