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商丘师范学院“商师筑梦,未检同行”实践团队走进宁陵县人民检察院,开展涉罪未成年人帮教实践活动。这支由法学、社会工作、教师教育专业学子组成的团队,以“用专业赋能成长,以陪伴点亮迷途”为宗旨,通过卷宗分析、一对一疏导、普法宣讲等多元形式,为当地涉罪未成年人提供针对性帮扶,用青春力量助力少年重归正途。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赴宁陵检察院合影留念。 商恩豪 供图)
卷宗里的“成长密码”:从文字中读懂少年心事
“每一本卷宗都是一个孩子的人生片段,藏着他们犯错的原因,也藏着被忽略的渴望。”实践团队抵达宁陵县人民检察院后,首要任务便是协助检察官整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卷宗。在检察官的指导下,队员们逐页研读卷宗细节:有的孩子因家庭监护缺失误入歧途,有的因法律意识淡薄触犯红线,还有的因交友不慎卷入是非。
“17岁的小宇(化名)盗窃案让我印象深刻。他父母常年在外务工,辍学后跟着社会青年‘混日子’,第一次偷东西时甚至不知道这是犯罪。”团队成员、法学专业学生李佳钰在整理卷宗时发现,多数涉罪未成年人的背后,都存在家庭关爱缺位或法治教育不足的问题。为此,团队专门建立“个案分析表”,详细记录每名未成年人的成长背景、犯罪诱因及心理状态,为后续帮教提供精准依据。
面对面的“心灵对话”:用共情敲开封闭心门
“一开始,孩子们要么沉默不语,要么眼神抵触,像竖起了一道墙。”谈及初次与涉罪未成年人交流的场景,团队负责人王畅凯记忆犹新。为打破隔阂,队员们放弃“说教式”沟通,转而以“同龄人”身份聊生活、谈兴趣:陪喜欢篮球的小辉(化名)分析NBA赛事,听热爱绘画的小雨(化名)讲述作品里的故事,用社会工作专业的“倾听技巧让孩子们感受到被尊重。”
“我爸妈从来没听过我说话,你们是第一个问我‘想不想上学’的人。”在一次面对面交流中,16岁的小浩(化名)突然红了眼眶。他因聚众斗殴被起诉,父母得知后仅责骂了几句便再无关心。队员们抓住这个契机,一边耐心倾听他的委屈,一边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案例说明“冲动的代价”,“当他说‘想重新开始’时,我真切感受到了帮扶的意义。”社会工作专业的李银霞说。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与涉案未成年人沟通交流的照片。韩少鹏 供图)
从“知法”到“守法”:让法律意识扎根心底
“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是保护自己的铠甲。”为让涉罪未成年人真正理解法律意义,团队联合检察官设计了“沉浸式普法”活动。在帮教阶段,团队成员让孩子们观看少年庭审视频,“当‘法槌’落下时,小宇(化名)突然说‘原来犯罪真的会留下案底’,这句话比任何说教都有力量。”队员们还开展“普法小课堂”,通过情景剧演绎、法律知识问答,让他们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深化对“责任”的理解。
此外,团队还组织了义务劳动实践:在宁陵县公园和街道清扫垃圾时,小辉(化名)主动捡起别人随手丢弃的塑料瓶,“原来整洁的环境需要每个人维护,就像社会秩序一样”;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让孩子们逐渐找回社会归属感。
(图为团队成员带领涉罪少年义务劳动的照片。韩少鹏 供图)
长效守护的“接力赛”:从实践到持续关怀
“帮教不是一次性活动,而是长期的陪伴。”实践后期,团队与宁陵县人民检察院共同建立“一对一跟踪机制”:队员们通过线上平台每周与孩子们沟通,分享学习方法、解答生活困惑;检察官则定期反馈他们的矫正情况,形成“高校+检察院”的帮扶闭环。
(图为队员为涉罪未成年人开展开展线上沟通与辅导的截图。王畅凯 供图)
通过一个多月的相处,那些曾经躲闪的眼神也变得明亮。这场跨越专业与年龄的守护,不仅是一次暑期实践,更成为迷途少年重返正途的“摆渡船”——正如团队在总结中写道:“每个犯错的孩子都值得被看见,每份专业的守护都能点亮希望。”
撰文 | 王畅凯
图片 | 王畅凯、商恩豪、韩少鹏
审核 | 杨宜霖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畅凯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