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期,我有幸参加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走进了位于广州市增城区的霞迳村。短短数日,乡间的宁静与淳朴深深感染了我,但最让我心潮澎湃、久久回味的,却是那一次与潮州大锣鼓不期而遇的邂逅。它如一道惊雷,乍响于心间,让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触摸到岭南传统文化的脉搏,也让我见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中,所焕发出的磅礴生命力。
在参加这次活动之前,我对潮州大锣鼓的认知,仅限于网络上的片段视频和老人口中零星的描述。它似乎始终隔着一层纱,遥远而模糊。而当我踏进霞迳村那座古朴的祠堂,看见大鼓、深波、苏锣、钹等乐器庄严列阵,听到村中书记傅用带着乡音的话语以及指导老师的讲授,讲述每一件乐器背后的渊源与规矩时,我才恍然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种音乐,更是一部可以听见的历史。
第一次握住沉重的锣槌,我的手心因紧张而微微出汗。师傅在一旁耐心指导:“手腕要沉,发力要透,心意要到。”我凝神屏息,挥槌击向锣心,一瞬之间,洪亮如雷鸣般的声响迸发而出,那声音穿透空气、震颤胸腔,在祠堂的梁柱间来回撞击、萦绕不绝。那一刻,仿佛时光被敲开了一道裂隙,我好像听见了几百年前的潮汕平原上,同样的锣鼓声如何响彻天地、振奋人心。紧接着尝试击镲,双手镲片锵然相碰,清脆利落,与锣声交织成一片跌宕起伏、张弛有度的韵律。我逐渐放松下来,让自己沉浸于这粗犷而热烈的节奏之中,每一次敲击都仿佛是一次与历史的击掌。
最动人的,是当我看见村里的老人们与我们一起合练的场景。他们鬓发花白,指节粗大,可一旦操起熟悉的乐器,眼神顿时变得清亮而专注。他们的演奏流畅自如,铿锵顿挫中尽是岁月打磨出的从容与力量。那不是简单的敲打,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是血脉深处记忆的苏醒。更可喜的是,不少放暑假的青少年也被吸引而来,他们围在祖辈身边,眼中写满好奇,模仿动作一丝不苟,偶尔打出一个漂亮的节奏,便忍不住相视而笑。古老的祠堂,因为两代人的共同演奏而焕发出新的生机。我站在其中,深深地被感动:潮州大锣鼓,正像一条看不见的纽带,将祖先的智慧、父辈的坚守与少年的未来紧密相连,让文化的脉搏在铿锵声声中,永续不断地跳动。这段与大锣鼓的“亲密接触”,于我而言,不只是一次新奇的艺术体验,更是一堂深刻的文化启蒙课。它让我明白,非遗传承的真正重量,远不止于技艺的摹习与复现,更在于那一份沉甸甸的民族情感与集体记忆的传递。
它们是穿越千百年时光仍然熠熠生辉的精神瑰宝,是一个民族之所以为自己的生动注脚。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理应主动走向田野、走进乡间,去倾听这些依然活着的“传统心跳”。我们应当以自觉的态度去了解、以真诚的行动去传承,让古老的非遗文化不再只是博物馆中的陈列,而是持续流淌的时代强音,在我们的手中,奏出更加璀璨、更加自信的未来乐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易茵茵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