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矮寨德夯文旅融合 探寻乡村振兴“路·艺·人”三重奏
大学生云报8月27日讯(通讯员 宋婷 丁桂花 麻智嫣)8月24日至27日,吉首大学文学与新媒体学院“红音湘传”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走进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矮寨镇,深入矮寨社区、矮寨大桥游客服务中心、德夯苗寨及矮寨大桥等地,开展暑期“三下乡”调研活动。
路通业兴:一路一桥串起奇观新景点
在此次调研活动中,实践团深入参与,亲历三条红色旅游路线:吉首火车站每日6班直达公交(10元/人)、徒步40分钟接驳电瓶车(学生票6元)、自驾穿越“百年路桥奇观”盘山公路。九十年前,“湘川公路”作为“抗战生命线”串联起西南大后方,为抗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进入21世纪,横跨德夯大峡谷的矮寨大桥使天堑变通途,交通网络的完善催生了复合型旅游业态,串联起了矮寨大桥与的德夯苗寨的历史记忆。德夯苗寨村支书回忆:“湘西人民靠人力挖出了那条浴血奋战的道路,1986年村民又用锄头挖出第一条通镇公路,1992年自发开发盘古峰登山道,如今这些路成了写生游客最爱的取景点。”
▲图为吉首火车站-矮寨奇观旅游区公交专线
艺兴民富;一编一鼓织就苗寨新光景
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矮寨独特的奇观,被称为矮寨奇观之一的德夯苗寨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其中的农耕文化园是集中展现苗族的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重要基地,设有榨油坊、织布坊、酿酒坊、豆腐坊等最具湘西元素和民族元素的民间作坊。在农耕文化园竹编坊,70多岁的时爷爷以竹为纸、以蔑为笔,编织着跨越千年的文化基因。“这门祖传手艺我已经干了60年,现在景区每月给我发工资,我编的东西代销补贴家用,这样的生活挺好的。”但当被问及竹编技艺传承,老人摇头叹息:“现在子女外出务工,年轻人又嫌耗时收益低,只有部分中年人愿意来学。”非遗技艺的传承与乡村旅游发展形成反差。村支书透露:苗寨146户村民中,原9户贫困户通过经营特产店、参与非遗展演全部脱贫。德夯苗寨每日进行两场苗鼓表演,使其从家庭娱乐变为农闲增收项目,吸引大量外来游客的驻足,竹编、苗绣等非遗技艺年创造经济效益远超从前。
▲图为竹编非遗手艺人时爷爷正在竹编
▲图为德夯苗寨苗鼓表演
政助宿业:一培一扶托起富民新产业
此外,德夯雅舍民宿群的出现也标志着德夯苗寨的产业升级。德夯雅舍的招商引资高端项目每年向村集体支付10万元,并吸纳本地村民就业,为十几位村民解决了就业问题,一些在外务工的年轻人也因为家乡旅游发展返乡开民宿和餐馆。村支书从产业链视角说道:“以前村民背菜出山卖,现在民宿包销绿色农产品,大家也不用担心种的东西卖不出去了。”更值得一提的是,人才培育机制持续赋能乡村发展。村委会每年组织村民赴重庆等城市培训服务技能,并积极结合游客反馈优化本地民宿的居住体验。这一系列举措有效解除了返乡青年创业的后顾之忧,让他们不仅“回得来”,更能“留得下、发展好”,为苗寨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德夯村支书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尽管矮寨德夯的文旅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实践团在调研中发现了其繁华表象下隐藏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这些矛盾直接关系到振兴之路能否行稳致远。乡村振兴既要流量澎湃的“网红打卡点”,也需守护那些沉默的文化根脉。唯有让古老技艺成为“算得清账的体面职业”,让乡村成为“看得见未来的热土”,千年苗寨的真正新生才不仅仅是一个愿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宋婷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