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文脉传新韵,文明建设谱新篇——湖北大学“旅思马迹”实践队赴利川调研

发布时间:2025-08-27 18:5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薛善州   阅读 2.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7日讯(通讯员 吕瑞睿 尹书昊)近日,湖北大学“旅思马迹”实践队赴利川,围绕国家级非遗“利川灯歌”展开调研。团队观摩表演、对话利川灯歌第19代传承人谭琴琴,探寻300年灯歌在新时代的传承密码,也为荆楚文化赋能区域发展贡献青年方案。

▲图为团队成员和利川灯歌传承人谭琴琴合影

灯歌始于清初,以“半台锣鼓半台戏”闻名,是土家族文化的活态标本。然而,通过访谈团队很快发现这项非遗技艺存在“生存”与“认知”双重困境:百余人的演出队多为退休或兼职人员,年轻人极少,艺人仅靠热爱坚守,补贴不均、排练扰民、公益演出无稳定收入。“没有保障,情怀难长久”成为团队成员调研笔记里最沉重的一句话。

▲图为团队成员和利川灯歌传承人谭琴琴开展交流 薛善州供图

在街头访谈中,部分市民仍把灯歌视作“吵闹民俗”,年轻人并非排斥传统,而是觉得打击乐门槛高、传播方式老旧。团队抖音直播尝试因“看不懂”而流量低迷。“比起经费短缺,大家对灯歌的文化认同感缺失,才是更难破解的问题”,团队成员们一致认为,非遗要“活”,首先得让更多人真正懂它、爱它。

▲图为团队成员和当地居民进行访谈 薛善州供图

不过,困境中的坚守与创新,也让成员们看到了灯歌的生命力。调研期间,他们见证了谭琴琴老师为筹备灯歌工作室忙碌的身影,听闻她持续推动“灯歌进校园”的执着。在灯歌发源地柏杨镇,当地常态化开展展演活动的场景,也让大家感受到基层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图为演出队表演排练 尹书昊供图

而“守核求变”的创新实践,更让调研团队看到灯歌与时代同频的可能。面对老一辈“创新失魂”的担忧,艺人们探索出的路径:内容上,从传统的田间劳作、男女情愫,转向“扶贫成果”“国家发展”等时代主题,在“遇见巴蜀非遗”“湖北省统战部活动”中传递主流声音;形式上,打破“车灯单独演、龙船单独唱”的旧例,融合车灯、龙船、舞龙,还拓展出34种本地曲调变体,既保留“现场打击乐”的灵魂,又避免“放录音失味”。

作为旅游学院的学生,团队还特别关注到灯歌的区域价值,他们发现目前已有高校和传承人形式“校地联动”合作,为“非遗进校园、进课程”打下基础;文旅融合方面,当地正借鉴腾龙洞打造专业话剧的经验,尝试将灯歌融入旅游产业链,通过“城市链”吸引游客。“如果能打通‘表演—消费—传播’的闭环,灯歌不仅能活下来,还能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支点”,团队成员们认为,非遗保护不该只停留在“保护”本身。

▲图为腾龙洞景区《龙船调》表演 尹书昊供图

调研接近尾声,团队结合所见所闻梳理出破局思路:要让灯歌持续“发声”,需完善精准补贴政策,切实保障民间艺人权益;要加强本土化宣传,通过社区讲座、中小学课程,让更多人了解灯歌的文化价值;更要搭建低门槛参与平台,比如简化部分技艺、开发灯歌文创,让年轻人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这次调研不仅是记录,更是一次深刻的学习。”团队成员吕瑞睿表示,原本只在书本中接触的“非遗保护”“文化赋能”,如今都变成了鲜活的实践。他们将把此次调研发现整理成报告,为非遗保护与区域文旅发展提供参考,也期待能以青春之力,助力利川灯歌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奏响更响亮的文化强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薛善州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9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