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活”起来,支点“动”起来 ——湖北大学旅游学院“旅思马迹”实践队赴利川调研荆楚文化传承创新

发布时间:2025-08-27 18:4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薛善州   阅读 1.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7日讯(通讯员 尹书昊) 近日,湖北大学“旅思马迹”实践队深入恩施州利川市,围绕“荆楚文化传承与创新”主题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聚焦肉连响、坝漆、灯歌等三项利川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市场调研等形式,挖掘非遗技艺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为推动非遗活态传承、助力湖北文化强省及支点建设贡献青春智慧。

▲图为团队成员和利川灯歌传承人谭琴琴合影

灯歌始于清初,以“半台锣鼓半台戏”闻名,是土家族文化的活态标本。然而,通过访谈团队很快发现这项非遗技艺存在“生存”与“认知”双重困境:百余人的演出队多为退休或兼职人员,年轻人极少,艺人仅靠热爱坚守,补贴不均、排练扰民、公益演出无稳定收入。“没有保障,情怀难长久”成为团队成员调研笔记里最沉重的一句话。

利川非遗资源丰富,肉连响以独特的肢体韵律展现土家族民俗风情,坝漆凭借“国漆”的优良品质承载传统漆艺匠心,灯歌则以“歌”与“灯”的融合传递巴渝大地的生活气息,三者均是荆楚文化多元构成中极具地域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队与三位非遗传承人展开面对面交流,详细记录肉连响的动作编排与传承困境、坝漆的制作工艺与产业现状、灯歌的歌词创作与表演场景。肉连响传承人尝试将现代舞蹈元素融入传统动作,坝漆匠人探索漆艺与文创产品的结合,灯歌艺人尝试在短视频平台传播传统曲调,传承人分享的坚守故事与创新探索,正是非遗在当代寻求“活下来”“火起来”的生动缩影,让实践队员深刻感受到非遗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传承人的责任担当。

传承人们认为,高校学子关注非遗、挖掘非遗价值,为传统技艺的当代传播注入了新鲜活力,希望未来能与湖北大学旅游学院搭建更稳定的合作桥梁,借助高校的专业优势、人才资源,在非遗技艺教学推广、文创产品研发、市场渠道拓展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推动利川非遗“走出去”“活起来”。

▲图为团队成员和肉连响传承人刘守红开展交流 薛善州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和坝漆传承人洪克俭开展交流 薛善州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和利川灯歌传承人谭琴琴开展交流  吕瑞睿供图

在挖掘技艺细节的同时,实践队还针对利川非遗文化市场展开调研,走访当地非遗展示馆、文创店铺、文旅景区,了解非遗产品的开发类型、销售渠道及消费者反馈。

▲图为团队成员在腾龙洞景区了解游客体验 薛善州供图

此次利川之行,湖北大学“旅思马迹”实践队聚焦利川非遗的活化传承,为深入开展校地合作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实践队队长尹书昊表示,非遗作为文化根脉的重要载体,其活态传承是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未来,实践队将整理调研成果,通过校园宣讲、线上推广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利川非遗、关注荆楚文化,以青春力量推动非遗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薛善州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