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创意设计学院“盐”途共富实践团再赴山腰盐场盐博园展厅及盐田。此次考察既深入学习盐业红色历史,也聚焦产品升级现状,旨在破解现存问题,为非遗盐产业提质增效寻路。
走进盐博园展厅,实践团成员驻足于党旗、盐场历史物品与党史展板前,系统学习与盐业相关的红色历史。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实物,串联起盐业发展中的奋斗历程,让大家对红色基因在产业传承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项目推进注入精神动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观摩学习盐场红色历史
▲图为实践团成员观摩学习盐场红色历史
在与盐场负责人的深入交流中,实践团了解到盐场已在产品材质、制作工艺上完成系列升级,通过技术改进提升质量、贴合市场需求,为非遗盐产业传承夯实基础。但考察也发现,产品泛黄问题仍未彻底解决,这一影响美观与市场竞争力的瓶颈,成为此次调研的攻坚重点。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盐田实地观察盐晶析出状态
▲图为实践团成员收集盐场图像素材
▲图为山腰盐场盐田
实践团成员结合前期研究,针对泛黄问题展开讨论。大家认为,需从材料创新与工艺优化双管齐下,既延续传统技艺精髓,又引入现代技术手段。目前实践团已研发出防氧化水性材料,计划申请发明专利,为解决问题提供技术支撑。
▲图为盐博园展厅
▲图为实践团实地调研合影
此次再访,让实践团更加明确:红色文化是产业振兴的精神根基,技术创新是品质升级的关键抓手。后续,实践团将与盐场深化合作,推进材质工艺改进;同步开发研学课程,传承红色盐业文化;通过知识产权保护与市场拓展,让非遗盐产品既守得住传统,又经得起市场检验,在品质升级中焕发新活力。
撰文 | 陈佳森
图片 | 陈佳森、吕丽玉、王岳涛、翁雪艳、陈韧
审核 | 廖珮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佳森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